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定下基调并做出部署,释放出多个重要政策信号。对于明年的投资方向,也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
与往年相比,本次会议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值得投资者注意:
情绪上,提振信心
和去年底会议相比,新增了“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的表述。
而在压制市场信心的四大领域——房地产、防疫、民企和平台经济均有积极表态。
会议对地产问题的定调已经上升至“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层面,供给端“保优质主体"思路不变,将继续纾困开发商资金链;需求端政策空间也被进一步打开,数据不稳,政策不息。“房住不炒”不变下,强调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后者在恢复消费上,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或指向需求端的措施优化。
针对疫情变化,防疫措施已开始优化,中央进一步明确要求“因时因势”优化、顺利渡过流行期。民营企业和平台企业发展的制度“担忧”或加快“消除”,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
针对“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中央“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切实落实“两个不动摇”,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
进一步地,中央对平台企业定位继续优化,常态化监管下,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不再提及"红绿灯"、"整改"等。
目标上,强调好转
和去年底会议相比较,扩内需、稳增长在语义上明显强化,“整体好转”目标明确。
着力扩大内需,重在消费优先、投资加强。
中央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既是完成明年经济工作任务的关键之一,也是中长期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的短期安排。疫情发生以来,居民消费预期疲弱,阻碍经济循环发展、削弱宏观政策的实施效果。明年在防疫政策优化、促消费政策加码的背景下,消费增速有望得到较大提升。结构上,家电、家具、建材、汽车等可选消费,养老、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消费均有望受益。
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重大工程、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补短板项目等是投资加强的重要方向,对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形成支撑。
产业层面,会议强调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等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保障能源、粮食等安全,或带来新一轮产业投资周期,安全相关产业或率先启动,如上游涉及生产要素安全的产业和中游设备制造国产化、高端化等,或推动制造业投资继续强劲。
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线,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稳固基本盘、培育新优势。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领域,是重点发力方向。
抓手上,结构性调控
广义财政继续扩张,货币政策精准有效。
财政加力提效。一方面,“财政加力提效”意味着基调持续积极,赤字率或有所上调;另一方面,“财政可持续、债务风险可控”,意味着地方政府加杠杆空间有限,新增债务规模难以大幅上行,将依赖于特别国债、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可选项,补充基建资金。
货币政策稳健偏松。在美联储加息走向尾声、美国经济渐趋衰退的背景下,外部压力渐趋缓和,内部增长仍需货币政策护航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有望维持稳健偏松。总量性宽松工具如全面降准、降息或较难出现,货币政策将以结构性调控为主,预计央行继续引导银行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小微、绿色等领域的信贷支持,也可能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也将继续维稳基建重大项目资金投放、拉动地产领域边际增量。工具上,预计2023年初仍有较强稳增长保就业诉求,央行可能采取定向降准,此外全年关注各领域再贷款、再贴现、PSL等结构性工具,其中,PSL自2022年9月以来大幅增长,预计后续将有延续;政策强化绿色领域资金支持,预计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在双碳的推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且存在其支持领域或主体扩围加码的可能性;此外,央行或将继续发挥MPA考核的结构性引导作用。
投资的三条参考主线
具体到投资,尽管短期一季度消费复苏预期可能不及预期,部分热炒透支的消费品种需谨慎;但从长远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支持的方向仍是重点,配置主线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优化方向,包括消费、金融地产。尤其是未来有政策鼓励支持的文化、传媒、家电、新能源整车等低位品种,建议持续关注扩内需政策如家电新能源车下乡等预期。
(二)预期反转修复方向,包括互联网平台企业、高校和职业教育企业、生物科技企业等。
(三)产业自主和信创方向,包括高景气科技制造企业、数字经济领域的软件科技、卡脖子领域的半导体,估值回调的新能源光伏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