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从三千到几十亿,股市就是这么励志

[2015-07-19 17:28:02] 来源:未知 编辑:财若夜雨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波谲云诡,冰火同生。中国资本市场波澜壮阔的牛熊转换,造就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出身草根,天生嗅觉敏锐,在股市上赚得第一桶金。历尽无数荣耀与磨难,人生数次抛物线运动后,

  “1989年,我偶然到市场上去逛,发现当时的稀缺品种、面值2元一张的牡丹亭小型张,100张的价格跌到了1000多块,直觉告诉我这是个机会。”

  那时的他职校毕业,在公交公司做电工。即便隔着回忆的温柔面纱,这份“苦差事”仍令他唏嘘:“很脏,每天爬到公交车底下工作,手套经常导电,弄不好还有生命危险。收入微薄,每月才54块。”

  三年后,选择继续深造的林军从电大毕业,而那时候小试牛刀(微博)买入的“牡丹亭”,也从当初的1000多元最高涨到6000元。最终他4500元卖出,净赚3100元。

  但林军怎么也没想到,就像孤注一掷买牡丹亭一样,3000元认购证最后换来了60万元的资产。

  “黄牛们最后发现股票认购证都是连号的,只卖了200万张,算下来中签率10%以上。最后一天晚上认购证就从30涨到60,第二天又涨到100,第三天涨到200元……”

  忆起这段市场炒作认购证的岁月,林军说自己初次领略了人性的贪婪与市场的疯狂:有些中签后的认购证最高被炒到了12000元。

  巴菲特曾说,如果你是池塘里的一只鸭子,由于暴雨的缘故水面上升,你却以为上浮的是你自己,而不是池塘。个人命运的浮沉往往是历史转折的折射。

  作为时代的特殊产物,股票认购证也第一次让国人见识了资本市场造富的威力。

  林军的脑海里至今还留有这样一副画面: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文化广场,人人为股发狂,买股票要爬铁门,还有人从别人头上爬过去挤到窗口,更多的人甚至彻夜排队。

  大起大落

  尝到了炒股的甜头,林军带着从父亲和朋友那里凑来的30万,开始了在大户室“上班”的岁月。

  “那段时光真是幸运,股市不好后来去了期货市场,没想到不会做空只会做多的我,愣是在327事件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尘封的历史在林军娓娓道来中隐约显出轮廓。

  1993年至1995年,国内通胀率很高,为挽救国债发行困局,1994年财政部决定对三年以上国债实行贴息政策。刚刚推出一年的国债期货炒作魔盒就此打开。

  记者翻阅资料发现,1994年3月央行公布的保值补贴率为1.19%,此后一路飙升。到“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时的1995年2月高达10.38%,按照现在央行的加息幅度,相当于一年加息37次!市场如何不疯狂?

  林军就是在市场的狂热中懵懵懂懂踏入了国债期货市场,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期货生涯。

查看更多:股市   投资   财经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