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一个表姨,春节期间,有一天我妈妈兴奋的发来视频邀请,原来是这个表姨在厦门的房子正式入住,他们请了我娘家人一起去做客。视频里,我看着表姨和姨夫黝黑但满足的笑脸,想来他们是非常满意的,90平的小三居,格局紧凑不浪费,表姨拿着手机一间一间让我看,我连连夸赞,装修得真不错。这个位于厦门岛外的房子,是他们给唯一的儿子准备的,让我 这个表弟,刚一毕业,就住上了自己的房子,房贷也不多。这在众多农家子弟里面,他肯定是非常幸运的。
表姨和姨夫,是茶农,有的农民种果树,有的种水稻,他们则是世代种茶。而在那个漫山遍野都是茶园的深山里,距离厦门几百公里,离所属市区小一百公里,离最近的镇还要三四十公里,小时候我最喜欢去他们那里过暑假,因为特别特别凉快。他们为孩子在厦门置业,恐怕在村里也是独一份。这份远见和魄力,远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来写一写他们的故事。
这个姨夫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灵活。他不止一次批评我父亲,太死板,成天种地能种出什么来。而他是怎么个灵活法呢?茶园和别的一样,都是按人头分配土地到户,自己去种,收成,卖掉,养家。最开始,姨夫也是这样的,后来他很快发现,这样赚不了钱,整个村子都很穷。2000年前后,随着改革开发越发深入之后,许多人进城打工,觉得比务农赚的好,于是许多茶园就荒废了。于是姨夫以很低的租金全部租过来,成规模的种植,农忙季节会聘请大量短期工一起帮忙收茶制茶。这样,他挣来了第一桶金。是村里第一个买了车的人。他的茶园规模越来越大,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主营原产地茶叶批发,这期间当然经过许多挣扎,和制茶工艺的改进,买入大量设备,走过许多弯路,也上当受骗过,经历过模仿者激烈的竞争。在他们村里,他确实有远见,所以他比别人都有钱,但局限于人脉和见识,他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民,发展还是很有局限性的。而这也不是他有远见的主要体现。
我第一次被震惊到,是他说要去厦门买房,当时他儿子上高三。他说,厦门是闽南地区发展最好的城市了,我希望你表弟以后能在厦门安家,我要帮助他,就算不能安家,我也当做给他留的家产。这个决定,在他们村里人看来,真的太出格了,那时候农村生活也开始好一些了,许多人去县里买房,去市里买房,没有人跑到别的城市买房。
当时厦门限购,需要缴存一年以上的社保才能买房。于是他找到我哥,让我哥帮他想办法。然后我哥帮忙找了社保挂靠的公司。符合资格后他在第一时间贷款买了房。
那年回家,表姨说,以前以为自己这些钱不少了,到厦门一看,房子那个贵哟。他们当时买的这套岛外的期房,总价一百万出头,比当时市里的房子贵了一倍。贷款了六七十万。首付是他们大半辈子的全部积蓄。
买房之后,表弟高考报志愿,姨夫怂恿他,填厦门吧,挺好的。于是表弟就填了厦门的院校,成绩不是太好,当然不是厦大。
去年,表弟大四的时候,期房交房了。姨夫又找了我哥,联系了装修公司,装修好买了家具散味,表弟毕业后就住进去了,同时姨夫要求他,要尽快自己承担房贷。这套房子,现在市值已经三百万了,一个月几千的房贷,对于现在的表弟来说可能有点压力,但应该已经非常圆满了。
故事没有结束。在厦门做了社保挂靠之后,从来不了解社保的表姨和姨夫,接触到了社保,才发现他们原来一直没有安全感的原因就是没有退休金。所以,他们把厦门的社保转移会本市,继续缴纳社保,表姨说,这是不想给孩子增加压力,我们自己也踏实些。
好在,他们教育出来的表弟,尽管成绩不拔尖,但人品还是很好的,也踏实肯干,毕业后努力攒钱,女朋友是大学同学,姨夫给了他们不错的起点,未来,他们需要靠自己奋斗更多。
小姨夫说,村里面许多人挣了钱都买了轿车,在乡下盖三四层的小洋房,成本也不低,但他还开着多年前买的面包车,房子也是十年前翻新盖的,没有跟风盖小洋房,因为他那时候就想在这山疙瘩里面盖那么漂亮的房子,太浪费了,不如去市里买,后来不少人开始去市里买,他又想他们夫妻俩是住不上,那孩子呢?也未必,所以就锁定了厦门,从就业和经济来说都比市里好。
这是我周围第二个外地人住在外地实现在厦门买房的例子,真是验证了那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