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大名听了很久,终于下决心买回了家。通篇读下来,其实就是用例子,比较具体告诉大家“复利”“本金”“理财”等概念而已,让大家能够抛弃以前的看法,改变下思维。比如,你看到的资产并不一定都是你的,你的财务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美好。还有“心理会计”这个名词。
心理会计,自己也是第一次听说。看了几行,就明白了。
大家的钱有很多的来源,工资、平时的奖金,年底的年终奖,加班费,出差挣的补助,单位过年发的购物卡,过年时亲戚给小孩包的红包,结婚时婆家给的彩礼,还有平时低头走路时运气爆棚捡的10元钱。
对于这些钱,大家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肯定不一样。
发了工资,想着还房贷,留着下月的菜金。发了年终奖,可能就想着犒劳自己买个平时舍不得买的包包。婆家给的彩礼可能就会拿去买个美美的钻戒。至于路上捡的10块钱,可能在下一个路口,就买了个炸串串吃了,丝毫不觉得心疼,反正是捡的嘛。
呵呵,这就是所谓的“心理会计"的陷阱了。同样是钱,只不过是因为不同的来源,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就大不一样了。发了工资,想着要攒点钱。发了年终奖,就舍得犒劳自己一下。既然想要名牌包包,为什么不在平时攒点钱去买下它呢?为啥不呢?舍不得啊!就发那么点工资,怎么舍得买包包?那为啥发了年终奖就舍得了呢?
同样是钱,为什么我们珍惜的程度就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因为是工资,所以舍不得拿来买名牌包包,是年终奖,就舍得。这就是我们人为地给同样的钱贴上了不同的标签。所以在消费时的态度也就不一样了。
想想自己与周围的人,好像也有过很多次。
好不容易出趟差,没贴钱,竟然还能挣个1000块钱。正好当地盛产海产品,立马去市场买了1000块钱(其实还没报销,钱还没到手呢)的海产品带回家慢慢吃。如果是平时去超市,让我一次性买1000块的海产品,打死我也不会,最多买个100块的。
想买首饰,虽然金价便宜,也是舍不得,念叨了好久,也就买了一两件小的。发了年终奖,比预计的多了一点,开心得不行,立马跑去买了5位数的黄金首饰。
朋友买彩票中了200,然后又全部买了彩票。要知道,平时也就最多买个10块8块的。
同样是钱,不管是年终奖还是马路上捡的钱,只要存起来,同样能给我们带来收益,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呢?
但反过来,如果利用得好,“心理会计”也是会带来好处的。
现在很多人推崇的"人生要有几个账号",其实就是应用了“心理会计”。当你把资产人为地分为“养老金”“小孩教育金”“家庭3个月的临时存储账户”“保险账户”时,就是在心理上暗示自己,告诉自己,要区别对待这些钱,并不是每一分钱都是同样的用途的。
“养老金”,是未雨绸缪;
“保险账户”的钱,留着每年交保险,是雨天的一把伞;
“教育金”,留着小孩上大学或出国留学用。
“临时存储账户”,留着应付平时的人情往来、吃喝拉撒。
你会拿“保险账户”的钱去换辆更豪华的车吗?不会,你会在补充完这些账户的钱之外,再攒钱去买豪车。
你会拿“教育金”的钱去炒股吗?除非是大神,否则不会,那是小孩上大学的钱,怎么能动呢?
这就是“心理会计”带来的好处了。
英雄不问出处,金钱也是。每一分钱都是一样的,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收益,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它们是顶着不同的名号来到我们的手里,就区别对待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