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的金融领域发展程度远出于大陆地区,香港人的财富经营意识非常浓厚。但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单一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年轻人的压力与日俱增。
*原创文章,首发于她理财。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和平讨论,不喜勿喷,拒绝人身攻击。
一
2015年底,我第一次去香港。北京已经寒冬凛冽,香港却温暖如春。
彼时的我,对这个之前只存在于新闻和歌咏里的城市,充满好奇。我沉醉于一口入心的美食,沉醉于一眼入心的美景。
我的目光流连在维港的无边夜色中,流连在中环的摩天大厦里。我的思维凝滞于太平山顶的惊鸿一瞥,凝滞于海洋公园的惊声尖叫。
我受人之托,频繁出没于各种购物场所。我如同水底的游鱼,拼命挣扎着从同类中杀出一条“血”路,只为了行李箱里越填越满的免税商品。
我适应了香港的浮躁,却无法静下心来,品位它历经数百年沉淀的底蕴。
二
2017年3月,我再度探访香港。北京残冬还未褪尽,香港已经春暖花开。
这一次,因为带着老人的缘故,行程安排得平和而松散。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把注意力从华美的表面,转向厚重的内涵。
为了节约开支,我舍弃了酒店,转向了民宿。而后回想起来,也许这个选择,能帮助我更深刻地体会香港的本味。
生活本就是如此,灯红酒绿都是别人的热闹,市井繁杂才是我们的人生。
总有很多碌碌无为的人向往诗和远方,然而往往才华匹配不上野心,只好对月自嗟,喟然长叹,还装模作样地洒几滴眼泪。空有一腔情怀,最后还得面对眼前的苟且。
哪来的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帮你负重前行。
三
众所周知,香港是依靠地产和金融发家致富的,地少人多也凸显了什么叫寸土寸金。这大概就是当地物价高昂(奢侈品除外),房价更是让人望而却步的原因。
因为这次住的是民宿,所以有机会见识到香港真正的平民居住环境。
首先,住宅楼也好,办公楼也好,几乎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高。我说的高不仅是楼层数多,而且单层的层高也是相当可观的。
所以,虽然香港的平民们多数都是一家四五口住在四五十平左右的小房子里,却并不会显得非常压抑和拥挤。
其次,楼间距特别小,视觉上就给人一种密度特别高的感觉。就我居住的那个区域而言,阳台是没有的,阳光也是晒不到的。至于朝向,那更是奢侈品。
现在,大陆这边的一线城市,也有向着这方面发展的趋势。我在帝都看房的感觉就是,北向西向的户型越来越多,楼间距也越来越小。但是好歹有个晾衣服的地方,不至于洗个衣服都要用烘干机才可以。
四
上文提到,金融是香港的支柱产业。因为我最近在学习金融相关的内容,所以这一次赴港也格外留心了金融产业的发展现状。
最深刻的一点感受就是:香港的金融氛围,真的是非常浓厚。
出租车、公交车上出现各种贷款广告并不稀奇,电视台、平面媒体也会大篇幅推广种类繁多的基金产品。甚至,随便路过一个轮播LED屏,你都能看到纳斯达克指数。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密度也超乎想象。比如,我们在街上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家银行。作为中心地段的中环地区,更是一家挨着一家。
五
我开玩笑地跟丈夫说,对于你这个职业的人来说,香港的从业环境比大陆好太多了。至少,你跟人说自己是从事金融行业的,对方既不会让你帮忙选股,也不会鄙夷地问你是不是天天给人打骚扰电话,更不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的工作既轻松又挣得多。
他淡定地说,这是香港和内地不同的经济体系造成的结果。大陆毕竟是以制造业起步的,对于多数人来说,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经济,当然会比“虚幻”的金融来得靠谱。
虽然现在不少人的理财意识在觉醒,金融领域的专业精英也在日渐增加,但是大陆的金融市场距离成熟,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一直觉得,金融的本质,是促使货币流向需要它的人,并在回流过程中合理增值,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财富的健康成长;而金融的目的,是解决“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困境,帮助更多的人实现理想,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这一个小目标,与诸君共勉。
六
有光的地方,除非空无一物,否则必然会有阴影。这是自然规律。香港自然也是逃不过的。
这一次香港之行,除了太平山和香港中文大学,没有安排其他景点。所以我们一行三人,多数时间都在大街小巷里闲逛。
我总体的感觉是,无论何时何地,周围的人总是行色匆匆,连走路都是用跑的。很少有人低头玩手机,都在拼命赶路。有事一般都是用电话沟通,连语速都比大陆人快。
香港的生活节奏,由此可见一斑。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外表下,隐藏的是如山一般沉重的压力。即便我不是其中的一员,看到此情此景都忍不住焦虑起来。如果看到有闲情逸致边走边拍,慢慢欣赏街景的,十有八九就是游客。
原因无他,别人都在拼命,你不努力,面临的就是被淘汰的命运。
而更让人绝望的是,在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下,香港至今都是一个阶层固化十分严重的地方。大多数人从一出生,人生轨迹就已经被注定。
这里倒真是应证了中国的古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七
在这个世界的很多地方,你都能听到不少励志故事。每一个人知道的通过自身奋斗买房买车,生活滋润家庭美满的故事,并不在少数。然而在香港,关于奋斗的故事,很可能最终的结局依旧是折戟沉沙。
阶层固化的香港,上流社会、中产阶层、平民百姓,泾渭分明。孩子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要依据父母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进入层次不同的学校。其结果可想而知:基础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均,也导致了中级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严重分化。
毕业之后踏入职场,上流社会出身的孩子,依靠自身的能力、人脉和家庭关系,依然会走上从政、从商的道路;中产阶级出身的孩子,依靠强大的专业背景,也能比较容易地接到金融、律政、医学等精英领域抛出的橄榄枝。
如果你要问我,平民出身的孩子将何去何从,我只能告诉你,我真的不知道。
也许餐馆的是服务生,也许是商场的售货员,也许是精英行业中最普通最底层的小白领。总之就是你随处可见的那些职业。
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居住在狭小的蜗居。也许其中有一部分拼尽全力能够勉强挤进中产的行列,而大多数人,还是沉淀在最低处。
然后,下一代,依旧如此。
八
在大陆,家境一般的年轻人,可以通过中考和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再不济,也可以通过自学,拿到一个不错的文凭,为自己争取更多发展空间。
就算是那些整天嚷嚷着压力山大的北漂沪漂深漂,好歹还有一个“逃离北上深”的期许。实在顶不住了,还可以回家发展,钱可能少赚一些,但是生活也可以轻松一点。
但是香港的年轻人,是没有退路的。因为香港就那么大,可以选择的余地太小。中产以上的精英们,在本地也能过得不错——尽管压力很大,但是回报也足够丰厚。而出身不好的那些人,由于自身学识、能力所限,即使跳出香港,也未必能获得更好的工作。
我们曾听说过,漂在一线城市的青年为了省房租,选择租住地下室、半地下室甚至群租房,容身的空间只够摆一张床,转身都困难。
但是如果你到香港,到最中心最繁华的中环,那场面一定会更让你觉得心惊肉跳。
白天,这里出没着衣着光鲜的职场俊杰,俨然一副大都市的风范。夜晚,这里聚集着无家可归的人们,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三五成群在路边或天桥上,铺着破旧的棉絮,端着让人看一眼就没食欲的餐食,用现实的场景告诉你什么叫风餐露宿。
说实话,第一次见到这场面,我还以为我穿越到了非洲的贫民窟。
九
如果你说,这些人毕竟是外地来的,在这个国际上都赫赫有名的大都市里生存,负担不起高昂的租房和生活费用,也属正常。也许本地人的生活环境会好很多呢?
那我想告诉你,真的不是。
前文我已经阐释过我租赁的那间民宿,大概是怎样的环境。而香港一半以上的本地人,都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毕竟还不是多数。
这次旅行期间,我去香港中文大学见了一个好友。她虽然是大陆人,但是在港读书多年,也算是对香港了解非常深入的了。
她说,香港的平民,奋斗大半辈子,才能买到一个五十平左右的小房子。而香港是不实行计划生育的,所以一个家庭有两三个孩子很普遍,独生子女才是稀罕物。所以一个小小的蜗居斗室,要塞进去4到5个人,住上好几十年。
就算买了房子,也无法松一口气。因为地铁价格高昂,蔬菜要十多块港币一斤,即便省之又省,最基本的通勤和吃饭也要付出极大的成本。更不要说,他们还要归还高额房贷。
十
香港发展至今,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如果是作为一个旅游者来到这里,应该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便捷。香港地铁甚至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地下交通系统”,就我的体验而言,的确是名不虚传。
然而与此相对应的,便是产业的单一,以及经济结构的封闭。因为一切都已经建设得相当到位,所以香港内部的产业,已经是彼此服务,相互依存的态势。
换言之,身处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很难突破瓶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想要打破现状,改革遭遇的阻力也会难以想象的大。而且,还可能造成程度较深的社会动荡。
但是如果不做出改变,人口、产能过剩,经济后劲不足,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上越来越沉重的压力。
光与影,是对立的两面,却也有依存、共生的关系。如何实现两者的平衡,人类社会的发展该往哪走,也许需要很多代人的探索和努力,也需要时代和事实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