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故事——
忘了在哪里看到一篇短文,大意是一个人年入很高,当然也很忙,周围比不上的,要么说这样压力太大了,要么说不就是多赚几个钱吗。短文的最后,是那个人遇到资金周转困境,破产了,但是很快,他又融到了资,收入马上恢复并且远超之前。
年入一百和年入十万,差距真的只是多赚几个钱吗?差的不是收入,而是运筹帷幄的能力。褚时健的故事,可能也和这个类似。一个富人,如果别人看他的时候,只在看他的财富,那么,格局上就输了。看到更多的应该是,财富彰显出来的能力。年入100和年入10万,差距远不在这90万的收入上,而是赚钱能力上。
同理,考98分和100分,真的只是差两分吗?不是,是因为卷子总分只有100分而已。
人们站在自己的水平去仰望收入更高的人群,难免有望其项背之感。但无论怎么样,我都认为,应该站在多方面的角度去衡量这个差距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只是无端的YY。
1)付出和收获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我之前富足生活的话题里,我提到过,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也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生老病死。同样晒太阳的富人和穷人,享受的环境一样,心里状态能一样吗?
差距远不止是收入,而是抗风险的能力。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他在那个圈子,将来落魄了,收入几十万恐怕也是小case,但对于年入十万的,要实现几十万的收入,可能需要更多飞跃才能实现。就像开头那个小故事说的,这不仅仅是收入的差距,更多的是能力上的差距。
2)幸福感的定义是什么?
许多人都觉得每个人对于幸福感定义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就用一个比较公认的方式来判断,马洛斯《人类激励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每一种需求的实现,才会激励去实现下一个需求。这个激励,可以定义成某种程度的幸福感吧。
那么试想,年入10万和年入100万,都分别实现了哪一层需求呢?
年入10万,在大部分城市基本都可以达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至于社交需求是否实现,就不能很肯定的判断了,但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可能不是很大概率能够实现的
而年入100万,很可能已经达到了需求的顶层,至少,尊重需求肯定是可以满足的。
这么一对比,年入10万和年入100万,幸福感哪个高,答案很明显啊。
3)为什么会觉得年入100万不幸福?
感觉这个论调,特别像那种凤毛麟角的个例“寒门出贵子”“北大毕业去卖猪肉”一样,在幸福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定义之前,纯属于话题的炒作吧。年入100的身上背负的责任自然不同意年入10万,辛苦自然也不在话下,但换句话说,如果年入10万的这么辛苦了,能挣来一百万吗?
那么,幸福感,是否值得讨论?我觉得也是有必要的。都说幸福是一种能力。无论收入如何,只要经营得当,都能够获得这个收入水平上最大化的幸福,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是否有什么诀窍?可能唯一值得说的,还是对于能力和欲望的一种平衡,未来的每一天,都是比今天更好的一天,过去的每一天,都没有今天好,保持这样的一个心态,懂得向前看去努力,懂得向后看学会珍惜,那么无论收入在哪个层次上,应该都会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