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百万计划·2017】浅谈提升家庭抗风险能力的基础措施

[2017-04-07 17:12:00] 来源:她理财网 编辑:清灵水毓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百万计划·2017】系列文章汇总链接摘要:首先,买好保险;其次,储备应急资金;第三,做长期投资,不短视。 *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独家转载于她理财。未经授权一律禁止任何形式的...

【百万计划·2017】系列文章汇总链接

摘要:首先,买好保险;其次,储备应急资金;第三,做长期投资,不短视。

 

*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独家转载于她理财。未经授权一律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讨论和指正,拒绝三观教育。

 

大概半年多以前,我闺蜜告诉我,我们的一个高中校友得了白血病。幸运的是,他得的是最容易治疗、且治愈率极高的M3;不幸的是,尽管有社保兜底,但是很多进口药物是不能报销的,治疗费用成了问题。

他的妻子心急如焚,为了筹措医药费,也为了寻找适合丈夫用的血小板,身怀六甲的她挺着大肚子东奔西跑,险些有流产之虞。尽管我并不认识这位校友,与他的妻子更是素不相识,但是他们的境遇和行为,让我感叹又感动。

在那同一时间,我先生的一个同事的父亲,因为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住院做手术。这位同事是我先生入行时的导师,能力不错业务精湛,而且对我先生有提携之恩。我先生曾评价这位同事,算得上一位真正的金融精英。

然而这样一位在一线城市工作的高薪俊才,却也没能避免我高中校友的命运,为了父亲的医疗费用四处求告。因为他出身农村,他那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只有一个关键时刻顶不上太大用处的农村医疗保险,最最基础的那种。

而他本人虽然工作能力出众,拿着数倍于我先生的薪水,但是因为家境的关系,并不能拿到可观的融资,所以额外的投资收入远不如我先生的丰厚。再加上他那时刚买房不久,又办了婚礼,八年多的积蓄一下子全部掏空了。

 

尽管当时我先生的银行账户还在风控中,我还是咬咬牙用信用卡套了一笔现金出来,给了他们一些小小的支援。也许我这点力量微不足道,但最后在很多人的帮助下结果还是不错的,我的校友和我先生的老师都顺利度过了难关。

接连而来的这两件事让我心痛之余,对家庭抗风险能力的问题有了深刻的思考。因病致贫、因伤致贫的例子,我们从小到大都听说过不少,以至于很多人把医院和医生视为洪水猛兽。甚至有贫困地区的老人得了病,子女不给治的。

但实际上,商业保险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也许年纪大的老人无法购买重疾险、医疗险,即便能买也是保费倒挂的,但是意外险还是有一些比较合适的可选。而对于我校友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可选择的保险真是太多了。

如果他能早一些给自己配备一份哪怕只有20万左右保额的重疾险,就不需要他妻子这么忙碌奔波了。而且可以好好养病,不用焦虑生病期间的误工损失。若是能再补充一份医疗险,后期的治疗费用都可以覆盖掉了。

但遗憾的是,在我家乡那种四线小城市,至今为止还是有很多人抱着“保险都是骗人的”,或者“买重疾险或者意外险是诅咒自己,不吉利”的想法。车险倒是交得积极,而对自己的身体毫不在意,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有些人,只有自己身边切切实实发生了不幸的事,甚至只有自己身上发生了不幸,才会醒悟过来,正确地认识保险的重要性。像我校友这种情况,闺蜜说,他曾视保险如仇雠,如今只能说,悔之晚矣。

而还有一种人,跟上述这种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不排斥保险,却偏偏热衷于购买最最偏离保险本质的分红险。重疾、意外这种回归“避险”这一基本功能的险种,他们往往是不屑一顾的。

我一位在银行工作的大学室友,现在当了客户经理,专门帮助客户打理财务。保险作为资产配置非常重要的一环,很多客户也会主动向她咨询。然而,他们最关心的并不是保障内容,而是收益率。

她说,跟我谈话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因为我会直击核心地问她保障范围、赔付程序,而从来不会纠结于“我买这个保险能赚多少”。

但是其他客户几乎都会嫌弃她推荐的产品回报率太低,却忘了保险的本质是“分担风险”,而不是创造收益。而且跟他们怎么说也说不明白。

如果带着这种南辕北辙的心态去买保险,这些人即便买到了合心意的“收益多”的险种,到风险真正发生的时候,也是派不上任何用场的。更何况,这些险种也只不过是“看起来很棒”而已,实际收益低到哭。

所以,想要提高家庭抗风险能力,还是要让保险回归本质,购买重疾、医疗、意外、寿险这些保障型险种就够了。有钱就买终身的、两全型的,没钱就买定期的、消费型的。

 

除了保险,家庭抗风险能力的另一大支柱是应急储备金。这个概念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强调过多次,在此不加赘述。

我想表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能够平平安安一辈子,无病无灾——不然,保险公司岂不是赔光了?但是每个人都随时可能面临一些计划外支出,比如置换突然坏掉的必需品。所以应急储备金的作用,其实并不比保险小。

我想不少姐妹都曾经看过郭冬临和牛莉演的,关于出份子钱的那个小品。剧情中,丈夫毫无节制地出份子钱,甚至连工资都透支了,不仅造成家庭财务危机,还导致了夫妻间的矛盾,影响他们的感情。

可笑之余,这种行为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不管关系远近都大手撒钱,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固然要不得,但是有一些关系好的朋友、亲戚家里有个喜事,我们一毛不拔似乎真的不太好。

可是,如果出份子钱,红色炸弹扎堆的日子实在是难熬了。曾经,我有个朋友对于我抱怨说,国庆七天假,手里有六个结婚请柬。而且接下来还有亲朋好友要办喜事,金九银十,就为了这些事两个月工资全部交代了。

这个时候,就显示出应急储备金的重要之处了。如果你手中空空,工资都用来包了红包,那你接下来的日子是借钱过啊,还是厚着脸皮向父母伸手,当一回啃老族呢?

在我们理财的过程中,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当然是有必要的,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长期投资,提前锁定收益当然也是正确的思维和行为。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在追求诗和远方的过程中,眼前的苟且还是得应付过去的呀!

 

所以,要想提升家庭抗风险能力,储备应急资金这件事,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应急资金一点都没有的时候,为了加快进度可以多存一些,把用来长期投资的比例相应减少,等储备充足再补上就行。

一般来说攒够3-6个月生活费就可以,有孩子或者贷款的家庭,可以多准备一些,但不管怎么说没必要超过1年的生活费——牺牲收益换来的是过剩的流动性,浪费的同时还可能导致乱花钱。

一般来说,我建议把应急储备金放在流动性高、风险低的货币基金里,但其实现在,对于有一定理财经验的人来说还有一个策略,就是流传已久的12存单法。当然银行的高利率时代早已结束,所以P2P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货币基金里已经有了三个月以上的生活费,那么接下来的日子里,你可以把一部分原定存进货基的钱转向P2P(注意甄别平台!)。如果每个月存一笔1年期的资金,那么明年的这时候开始,每个月都会有一笔钱到账。

如果不喜欢这么长期限,可以9个月、6个月甚至3个月地存,原理跟12存单一样。这样的好处在于,兼顾收益率的同时保证了一定的流动性。要知道就算是三个月的短期标的,收益也比货基要高一些,而且风险可控。

我想,如果我先生的老师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给自己留一点退路,而不是一股脑把所有钱都拿出来买房办婚礼,可能就不会事到临头那么窘迫了吧。

4万左右的月薪,想储备一笔10万左右的应急资金,也不过需要四五个月的光景。而这笔钱,完全可以帮助他支付父亲的手术费和前期治疗,让他在时间上有个缓冲,不用这么急急忙忙地到处求人。

 

有了保险和应急储备,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长期风险了。有人可能觉得,房子车子都买了,保险配齐了,不会再有什么大额支出。但其实每一个家庭或者个人,都需要面对一个既定的风险,那就是养老。

昨天看到一句话,颇受触动:养老是比教育更为难的。有人会为我的大学梦提供贷款,但是谁会为我的养老提供贷款呢?

我们的父辈以及他们的长辈,年轻的时候受了很多苦,但是他们的养老基本可以说是被国家承包了,并不用太担心。然而,80尤其是85之后出生的人,养老出路在哪呢?

我们这一代,板上钉钉是要延迟退休了。就算现在人均寿命已经向着80岁一去不回,但是我们的身体机能还是会在55岁之后不可抗拒地衰退。如果我们那个时候失业了,到65岁之前的十年里,我们拿什么养活自己?

就算熬到65岁可以领养老金了,但是飞速发展的中国到那个时候通胀会比如今严重多少,没人知道。也许那个时候的1W,购买力比现在的4K还不如呢。再说,我们中有多少人能拿到万元级别的退休金?

所以,想要提升家庭抗风险能力,我们还必须有长期投资的意识,为未来储备足够的资金。幸而长期投资的渠道还是很多的,比如低风险的国债、银行定存,中等风险的基金定投(足够的时间还可以稀释风险),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我们配齐了保险,储备好应急资金之后,这件事就可以开始做起来了。当然,没有必要本末倒置地在前两者还欠缺的时候就急吼吼地开始给自己准备养老金,可是意识还是要尽早建立起来比较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查看更多:的是   应急   风险   储备金   储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