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踏入理财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动机。比如想住洋楼、养番狗,比如想攒一笔钱去环游世界,比如想留一笔财富给孩子。
我自已也有很多理财理由,不外乎是想有车有楼财务自由。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终于体会到《富爸爸,穷爸爸》书中讲的这一番话。这话非常精辟地概括了,拿死工资生、想致富又害怕风险、不想付出努力的人,以及不甘心满足当下、努力学习理财的人。
我不富有,因为我有孩子。
我必须富有,因为我有孩子。
有孩子的中青年人士,对金钱开始有了认知,而且迫切需要赚好多好多的钱。于是,他们会疯狂地搜罗理财文章,如饥似渴地阅读普通人发大财的秘笈。《毕业十年,我赚到了人生的1000万》,《她出生农村,不拼爹不靠男人,30岁坐拥千万身家》,《北漂小夫妻:五年坐拥千万资产不是梦》,《工作十年买下深圳三套房》…… 越看你就越后悔,为啥自己不懂理财,白白错失千万财富。
没错,理财要趁早。但上述的理财鸡汤文,并不一定适合你的体质。何况,不是每一碗鸡汤都是真鸡汤,说不定加了很多添加剂、连真鸡都没有。
学理财,光看打鸡血的成功案例是不够的。你得自己下点功夫学习。
也许你会说,我看到数字头就大了,学理财能不能不算数啊?要是这么想,恐怕你的投资资金是怎么被骗走都不知道。
其实理财不等同于计算,表面看它涉及到经济、金融、财务会计、保险等范畴,背后还牵涉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历史。学理财,不是要求达到金融、会计专业水平,而是在生活里不断提高财商教育,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到理财中。
宝妈总结自己这几年学理财走过的弯路,精选8本大师级的科普读物。这8本书,包含理财启蒙、入门实操和理论基础,每一本都值得反复阅读、思考。如果你不喜欢当中的图书,可以改为阅读同类型的读物(尤其是科普类理财畅销书有很多)。但打好理财的基础,这些内容比不可少。
或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不是从理财启蒙到理论基础再到入门实操呢?如果是科班学习,是应该从打基础之后再来实操练习。但是,对于普通非专业的上班族来讲,你只是想学一点理财知识,在不影响本职工作情况下偶尔打理钱财。如果一上来就是像科班学习那样啃基础知识,估计你很快会放弃理财,就把闲钱躺在银行里。何况,很多人了解了一些财务知识之后,反而会害怕风险、裹足不前。宝妈曾经是这样的人,学完一套包含股票估价的理财课程后,反而不敢炒股,后来得益于线上炒股开户的便利才开始踏入股市。趁着自己雄心壮志要理财、学了一点知识,拿出真金白银(闲钱)去投资理财,这比玩理财游戏、模拟操盘有意义多了。这时你才会发现,管理财务、打理投资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到了那个时候,进一步深入学习就有动力和兴趣了。
读再多的鸡汤文,都代替不了你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跟着大师的脚步,快速进入理财正道。
PART 1:理财启蒙
《富爸爸,穷爸爸》
理财启蒙第一书
如果你是理财小白,看见此书心想“这本书题目很LOW”。硬着头皮读完,你会懊悔,为啥这书一直在眼皮底下但我从来没翻看。
宝妈当年就是如此。这本书显得LOW,是因为它是理财通俗读物的鼻祖,因为出名得早,后来类似的理财鸡汤书涌入图书市场,一般人就会觉得这本书不过是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已。
事实上,这本书本来不是作为理财读物而作的。作者罗伯特·T·清崎是个真实的富翁,已经财务自由的他设计了一款叫“现金流”游戏,模拟了人生的种种财务状况,让人们在游戏中体会各种投资机会,游戏者必须每一步都亲自填写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由于不少人搞不懂这款游戏,即便是会计师也玩不赢,于是罗伯特·T·清崎专门撰写“富爸爸”系列图书,来介绍他的财务观点。
这本书没有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因为作者罗伯特·T·清崎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他的理财启蒙故事,这故事的主角就是他的亲生爸爸(受过高等教育、屡屡碰壁的穷爸爸),和启发他致富的同学爸爸(白手起家做生意的富爸爸)。
这本书其实就讲了一个观点,就是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这里的“资产”“负债”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会计财务观点。这不是作者故弄玄虚。作者本人从年轻时就自掏腰包去学会计、金融、保险等课程,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亦清楚知道财务报表的名词含义。那到底是什么含义呢?这是一种理财的观念,读懂了,你才进入真正投资致富的入门。
《30年后,拿什么养活你自己2》
不想做大都市的体面“穷忙族”,你得未雨绸缪
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看书的标题可能大概知道内容,但实质书中没有理论显摆,只是静静地讲几个在韩国大城市打拼的有家室的中年男人们的悲喜人生。
作者高得诚,系渣打银行财富管理师,本身就擅长投资理财、养老规划。这本书,就是将理财理念融入到普罗大众的故事中。
还记得宝妈之前写过《看完这部纪录片,骚年你还敢天天月光吗?》。比起日本东京底层的“穷忙族”,这本书讲述的韩国首尔大公司职员看似过得还不赖。实质上,稍不注意管理钱财,一拿到工资就豪爽地买买买,终究成为体面的“穷忙族”。
作者的本意,是想教导读者有未雨绸缪的理财习惯,包括买房买车的大宗消费,包括孩子的教育支出,包括自己退休的养老问题。书中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不妨看看。
不过要注意,此书写的是几年前的韩国,里面涉及的理财收益率、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和我国不完全相符。想理财,不能硬生照搬的哦。
“30年后”系列共有三本书,据说内容、风格都差不多,可酌情选读。
理财,除了想发财,还要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本书,就是启发你用理财去降低人生常见的风险。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价格与生活的经济学》
教你精明购物、省钱节流的轻松读物
理财,简单来讲就是开源、节流和投资。比起开源创收需要专业技能,比起投资获利需要高深知识和本金,节流是最简单的理财手段。这本《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就是教你在通货膨胀时代如何保住荷包。
此书标题比较简单粗暴,实际上不是教你买便宜货。这书从营销、经济学角度,分析出并不是东西越便宜就越省钱。作者吉本佳生,是日本知名的“平民经济学家”,为了写这本书,走访星巴克、麦当劳、日本本土电器连锁店,探究商品背后的价格秘密。
这秘密是啥?“在价格构成中,占比最高的往往不是商品或服务本身的价值,而是无所不在的交易成本。”
读懂日常商品和服务背后的价格,你才能买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东西。不是鼓励大家买买买,而是精明地买、愉快地省钱。
学理财,不应把眼光只盯在股票、基金、商品房价格上,而忽略日常消耗品的价格。懂得买,会为你的荷包节省不少的钱。这点小钱,说不定比你在股票基金市场里赚得还要多。
《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
探究金钱和价格的鸿篇巨著
比起日本经济学家吉本佳生写的书,我更喜欢这部关于价格的鸿篇巨著。当然,这本书信息量非常大,已经超越通俗读物范畴,但它是难得一见的好书,连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都是这么说。
这本书搜罗大半个世纪的所有跟价格有关的心理学实验,只为了阐释一个观点:“价格只是一场集体幻觉”。
在经济学里面,价格是商品或服务的价值的表现,由供求关系决定。经济学家相信,在足够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里,波动的价格最终会稳定在真实价值水平。而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价格,不只是商家的市场营销的小动作。价格,是最普遍的隐形的营销大师。
这书从商家的免费赠品、百老汇演出票、房地产买卖双方报价等领域,探寻受众的心理价格。印象最深刻的,是用实验探寻人们获得满足的心理价格。比方说,这个月你收到1000元的奖金收入,那你会期待下个月拿多少奖金呢?你可能会想,奖金越高越好,至少让人爽多一倍吧。那拿2000元奖金会让你爽多一倍么?一般不会。翻一倍的收入不会让你愉悦快感多一倍,这数字至少翻4倍你更爽一些。
这本书,不是理财范畴的科普读物。但我觉得,理解自己和他人定价的心智模式,比起你知道某个地区楼盘房价涨幅多少有用得多。最起码,这本书会让你看到,买卖谈判的价格战中(比如买卖二手房),人家如何应用价格心理学来获得最大收益。
PART 2: 入门实操
《萧碧燕教你:靠基金,小钱也能变大钱》
上班族理财首选基金定投
有了一点理财意识,你可以尝试小额资金进入投资市场。除非对财务分析超有兴趣、能够天天盯盘的,上班族还是不要选择炒股作为理财手段;除非你已经有房有车衣食无忧,手中过百万闲钱可以投资买楼买铺的话,普通人暂时在起步阶段不要考虑楼市。入门级别的投资手段,首选基金定投。
在前面推荐的《30年后,拿什么养活你自己2》里面也有基金定投的故事。但那仅仅是故事,实操还关心很多细节问题。这本来自台湾“基金教母”萧碧燕的作品,就具有可操作性。
本书作者原是出身贫寒、考上大学科班出身的基金经理,凭借自己的实战经验,成功在大城市安家落户、财务自由。作者的书没有空泛的理论,全是教你如何基金定投买卖。这本书关注的不仅仅是台湾基金市场,早些年作者还投资国内基金,现在已经转投世界新兴股票市场。具体是哪些?自己去看书吧。
不过,看此书(还有日本、韩国等地理财书籍)最麻烦的地方,在于要自己头脑里汇率换算。国内也有类似的买卖基金的指导图书,但不如这本实用。这书是台湾出版的,在国内电商平台有售。
PART 3:理论基础
《一本书读懂财报》
三大财务报表的基础读物
学理财,财务报表是不可绕过去的门槛。不要害怕会计报表,那是财务的语言。看懂了财务报表,才能理解经济活动、理财投资表达的含义。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会计、财务的入门书籍。而这本,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主任肖星教授,专为零财务基础的人写的科普书,通俗易懂、有干货有实例。这本书深入浅出,结合国内经济背景详细地阐述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每一个项目代表的意义。通过分析财务报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同财务状况下的企业真实状况。
此书举了一些有趣的例子,比如一家上市企业,今年亏损1个亿,通过操作变成账目上盈利三千万。如何做到的呢?这家公司在银行有1.6个亿的贷款和一套原始账面价值3000万的房子(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记价)。由于地产的增值,该房子已不止这个账面价值,于是该公司先用价值3000万的房子抵消1.6亿的贷款,然后在用1.6亿元现金把抵债的房子买回来。房子的账面价值1.6亿相对于原先的3000万,增值1.3亿,扣除亏损的1亿,盈利3000万。在历史成本的计价体系下,增加资产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发生一个新的交易。不懂行的人眨眼一看以为是做假账。
读懂财报,才不容易被人忽悠。想涉足股票、基金投资市场的同学,学会看财报是必修课。
在“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有肖星教授的免费课程,相当于此书的音频版,有兴趣可以看一看。P.S. 肖星教授是一个古典气质美女。
《基于EXCEL的金融学原理(第二版)》
没有一本金融学教科书会如此有趣
对于非科班的同学来讲,啃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财相关学科的教科书,是一件苦差事。若遇上咬文嚼字的老学究,那学习真的很痛苦。
而这本书,即使你只有高中的数学水平,都能看得懂、学得会。
这本来自特拉维夫大学金融学教授西蒙•本尼卡编著的教材,是基于上班族常用的EXCEL软件,教导读者掌握金融理论,对养老金储蓄、投资组合、资产资本、股票和债券估值、期权定价等进行计算分析。
即使你没有EXCEL基础也不用怕,教材最后还专门解释Excel相关工具,便于这一类读者学习。
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从授课到习题,都是围绕金融决策来进行。比如说,老王的儿子现在10岁,他想从今年开始固定存一笔钱(购买某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一直到儿子大学毕业那年,而这些钱刚好够儿子出国留学花销,那么老王每年得存多少呢?又比如说,大姨妈在三线城市买了套公寓,付了个首付30万、还有房贷月供;现她把房子租给二房东,每个月拿固定的租金收入,每隔3年还要重新装修;大姨妈准备出租10年就卖出去,跟北上广深不同,这公寓卖出去不一定涨价、还可能掉点价钱;跟买公寓的钱直接投入理财产品相比,大姨妈这笔投资的回报率有多少、有没有优势? 类似这样的问题,书中作为案例手把手教你用EXCEL去定量计算、然后作出决策。即使你对基金股票的投资组合分析、股票估值等没兴趣,但日常生活还是会遇到很多需要金融决策的问题,这书会从循序渐进地教你金融学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此书的社会环境是美国,尤其是涉及税费计算时,跟我国情况不一样。此书是中文影印版,没有习题光碟,但书中提供免费下载地址。宝妈实践过,是本书作者用EXCEL做的习题答案,自己做题然后和教授的答案对照,受益匪浅。
《21世纪资本论》
回头看过去,不理财不投资终被资本吞噬
这本探究资本主义世界的贫富悬殊问题的经济学巨著,中文版是近700页的厚书。
这么厚的学术专著,在它刚出版时就大受民众和学术界热捧,此书英文版于2014年3月在美国面世,连续数周雄踞亚马逊排行榜第一名。半年后,就可以在国内买到此书的中文版。一般外文图书,很少有这样坐火箭的速度。
这本书是讲什么?通俗来讲,就是用历史数据和分析,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财富、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财富的问题。
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这位70后的年轻教授从他求学时就非常关注财富分配不平等问题。这本书,作者带领他的团队,对西方国家过去300年来的工资财富做了详尽探究(因为只有欧洲留存详细的经济学数据资料)。在可以观察到的300来年左右的数据中,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长1%–2%。5%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每14年财富就能翻番,而2%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翻番要35年。这样的数据差距,放在不同阶层、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群身上就有明显的财富差异。拥有资产的富人,比起打工领工资的小市民,其财富增殖速度快得多,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
作者的核心观点是通过数据发现收入不平等正在拉大,其原因是资本报酬率(r)超过经济增长率(g)。
自从此书爆红,坊间一直找茬当中数据分析的逻辑问题。比如《21世纪债务论》一书,就是质疑此书统计民众的个人资产时忽略了债务的放大效应。通俗点讲,就是说按照统计你拥有市值300万的房屋不动产,如果这个房子是没有房屋贷款以前的报价,那么这个价格就是你的资产价值;但放在最近这百年,由于银行贷款吹胀房屋交易价格,所谓300万的房屋不等同真实的资产价值。
《21实际资本论》作者皮凯蒂的确是没有考虑债务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但这样的瑕疵不影响这本书的地位。舆论界天天讲贫富悬殊,几乎都是悲天悯人的文人情怀,或是拿几张经济数据、义愤填膺。能够梳理几百年历史数据,定量分析出贫富悬殊的根本原因的,这本《21实际资本论》才是第一书。
读点经济学经典著作,站在更广的视界去看历史、看当下,虽然不会直接增加你的理财投资收益,但也不失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