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后我依然记得那个小男孩拿着十块钱跑到我的铺子前说:“我要买东西。”我惊讶的看着孩子问:“小朋友你要买什么东西?”“这么多钱你看能买什么东西就给我拿什么东西。”(几年前本人在船厂卖劳护用品,像指甲剪 袜子 内裤 胸罩啊 烟嘴 烟盒什么的)。出于对孩子负责,我继续问道:“小朋友,是你家人让你来买什么的吗?你家里人在不在附近?”那个小男孩拿着烟嘴说就这个吧,我当时内心是揪着的。一个孩子买烟嘴能干嘛?于是,我说:“小朋友,是你爸爸或者爷爷让你买的吗?”刷新我三观的是这孩子说这是他的零花钱,想怎么花怎么花……最后我没赚钱,卖给小朋友一套烟嘴,并对孩子说如果回家家里人责备就拿过来退。
然而那个孩子始终没回来退货。让我不仅想:都说孩子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最重要的投资,可我们给孩子的金钱观是正确的吗?如果在他小时候就造成了不正确的花钱习惯,长大后他学习理财之路要比别人晚和坎坷许多。
上个月我去市区赶夜市,同样是个孩子,不到十岁买蚊香,对话如下
小孩子:“姐姐,蚊香怎么卖?”
我:“十块钱三盒”
小孩子“姐姐,一盒里面有多少支”
我:“三十支”
小孩子:“盒子里够不够三十支,有没有效果,没效果可以退吗?”
最后再说一下我小时候的故事。
父母离异之前可以说我是同龄人中比较“舒适”的存在。父亲做小生意挣钱了总会给我几毛钱。在九几年一毛钱可以买一个雪糕,两毛钱可以买一支好雪糕的年代我成了一个“小富婆”。把钱小心翼翼的存起来。跟父母说:“我马上就一块钱了”“我快存到十块钱了”“我快有100块了”。母亲问我,存了100块钱准备干嘛,我却答不出来。只知道我喜欢看着钱一点点变多的感觉。
十岁以后转学,在搬家时我的“私房钱”被老弟翻出来,花了,我跟母亲告状,母亲却说:“谁叫你不藏好,你不花,有人跟你花。”这么多年过去了,本宝宝依旧记得当初崩溃的感觉
父母离异后有那么一两年家里财政大权握在我的手里。为了防止我乱花钱,在市区工作父亲给乡下呆着我定了记账的规矩。钱怎么花的,买了什么,多少号,必须记下来。
拿着一个月红红的毛爷爷,有欣喜,也有苦涩,这些钱本该母亲每个月保管支配的,可“母亲已碎野男人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刚开始我还是个挺规矩的孩子,每天吃什么,花什么都如实记账。一段时间后,掌握“财政大权”让我想到了更好的给自己牟利。我开始在买菜时多报五毛,买大件时多报几块,或者0十几块。管钱的感觉总之就是一个字——爽。
有一个月父亲没按时给钱,也可能因为父亲赌钱赌的供不起我们了。我被收回了财政大权。我没有了零花钱还得想着这一家人怎么过,怎么吃……后来父亲给办了一张卡,每月往卡里打钱,为了防止父亲断供,我即使记了假账也不敢拿着钱去挥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