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现在孩子的理财观

[2017-05-25 10:57:00] 来源:她理财网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小她里面有很多理财达人,不仅自己理财水平了得,也知道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但我纵观自己的周边,可能是所处地区为三线城市,对孩子的教育仍然停留在“学习为主”的缘故,虽然有那么个别知道存钱的孩子...

小她里面有很多理财达人,不仅自己理财水平了得,也知道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但我纵观自己的周边,可能是所处地区为三线城市,对孩子的教育仍然停留在“学习为主”的缘故,虽然有那么个别知道存钱的孩子,但大多数还称不上有理财的观念,实际上,估计他们都不清楚什么叫“财”。


A:同事儿子,现在公立初中在读,据同事本人描述,小的时候还知道拿了压岁钱要存起来,但是随着年纪逐渐增长,开始体会到花钱的乐趣,渐渐就存不住钱了。周末跟朋友出去打个篮球基本上要花个一两百,问他钱都花哪儿了,请朋友喝饮料了呗!这个情况可以说是孩子对钱认知变化的典型。在很小的时候他们不知道钱的意义,收到了钱也只会本能的让母亲保管。再长大一些之后,对钱有了模糊的认知,知道100元的N倍或许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并不敢随意花掉,加上父母长辈的教导,所以会选择把钱存起来。再长大一点,花钱的欲望逐渐产生,当周边逐渐形成一套固定的花费模式时,也开始逐渐习惯并适应这种情况,一大笔钱的概念从“百”上升到了“千”,又到了“万”。


B:同事女儿,小升初择校阶段。对钱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读小学期间出去春游,基本家里给多少花多少,有同学借钱也毫无概念的全部借了(通常10元,20元),并且别人不还也不知道催。当然有少数同学可能是故意不还,但大多数同学属于同样对钱毫无概念,借完就忘记的类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同事提到女儿同学之间生日会互发红包,88元,188元等,还有孩子发388元(用的是外公的手机,同事女儿收到后向妈妈炫耀,被要求把钱退了回去),而收到红包后女儿全部冲了王者荣耀,没跟家长讲,在他们心里,这是自己的钱,可以支配,并且这是“小钱”。


C:同事女儿,公立高中在读,但学费8k+,属于半择校。去年加学校组织的去澳大利亚参的游学,花费3w+,今年觉得太贵了没有去。主要花销在补课与鞋上面。买的鞋都是AJ,2k左右,基本只穿这个牌子,实在不行才会穿耐克与阿迪的凑合一下。该鞋属于同学间的标配,3w的游学是什么概念,一个初中生可能有模糊的认知,但2k+的鞋子是什么水平,估计大多数孩子都不是很清楚。


D:同事女儿,私立初中在读,该校在本地排名第二,入读学生要么成绩很好要么家境很好,但总体来说家境都不错(同事女儿班里条件最好的学生家在英国拥有葡萄酒庄园),同事女儿属于学习很好家境中等的那种。为预防攀比穿戴,学校从衬衫到外套都要求穿校服,所以学生唯一能自主决定的就是穿什么鞋。在这里补课和AJ鞋同样是标配,班里学生没有不穿不补课的,该项花费以“万”为单位。暑假同样有游学,从2、3w的澳大利亚到7、8w的美国都有,同事女儿属于比较懂事的,并没有要求参加,但同样对钱缺乏实际认知:在她心里,万是比较大的单位,但千显然不算。她托去美国旅行的同学给妈妈带的礼物是潘朵拉手链2-3k,用自己的压岁钱购买,并不觉得贵。班里同学家里都开什么车虽然一清二楚,但也仅仅是了解一下,对那个家里开玛莎拉蒂但成绩一般的同学,也并不羡慕,始终停留在“成绩好更重要”的单纯认知上。


E:同事女儿,大学在读,月开销2k+,本身素质较好,会主持节目会唱歌,兼职做过主持人,刷过单,赚钱能力不差,然而因为无论是生活费还是兼职费都来的比较容易,因此并没有什么金钱上的压力,兼职玩腻了就没再继续了。


也许我写的这些情况并不具有普遍性,但至少也不是个例。纵观这些,我一方面感慨原来培养一个孩子读到大学要这么高的投入,一方面也觉得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实在不符合实际。


在他们的父亲为了提高自己收入而不断加班,母亲为了薅到几块钱羊毛而高兴地时候,如果一直秉持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却不让他们了解生活实际的面貌,那显然当孩子们开始找工作的时候,除了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多数人期望薪资会跟实际薪资之间会有个比较大的落差,而这之前的二十年里,本来足够教导他们理财以及展示给他们看持续理财的意义的。

查看更多:同事   女儿   同学   孩子   认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