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比赚钱更重要的是你的金钱观(一)

[2017-05-26 19:44:00] 来源:她理财网 编辑:我爱元宝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说“态度决定命运”,然而在真实的人生里,无论是性格还是态度,可能背后的力量都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认知模型。因此,在钱这个问题上,真正决定你命运的可能是你的金...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说“态度决定命运”,然而在真实的人生里,无论是性格还是态度,可能背后的力量都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认知模型。因此,在钱这个问题上,真正决定你命运的可能是你的金钱观,而非你赚钱的能力。

 

一、钱就只是钱


在阅读《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3》时,“心理会计”一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心理会计”的概念,书中是这么描述的:“心理会计”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泰勒最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通常按照几个不现实的名目来制定心理账户,从而把自己的钱范畴化;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的理论。


说人话就是,我们常常喜欢给钱贴标签,如“工资”、“奖金”、“红包”、“赌博赢的”、“捡来的”等。因为有了不同的标签,自然在使用上也会有不同的认知,那些被我们列为不怎么费力就得来的,甚至认为不该属于自己的钱,就更容易被我们花掉。


对此,我有过深刻的体验(教训)。不知道你是否有过工资待遇飞跃式上涨的经历,而我却幸运的经历过。是那种直接从两千多一跃就变成了9千多的飞跃,当时的兴奋程度可想而知。然而,这样的幸运在我看来就像是天上掉的馅饼——是的,我把所涨的工资标签为“天上掉的馅饼”。于是,从那时候起,我花起钱来很是不眨眼。和朋友出去聚餐,我想自己现在工资高了这么多,于是每次都抢着给钱,甚至让有些人后来都觉得由我付钱是理所当然的。帮亲朋好友代购些什么,我想自己现在工资这么高,那点钱就算了,就当做个人情吧……就这样,我过了一年多的“高薪”日子,却依然月光。倒是后来换了一份离家近的工作,虽然工资降了一半,但是因为开始接触理财,有了自己的年度目标和月度预算,才开始慢慢把钱攒下来了。


尽管如此,在我后来开始理财后也曾对自己长达56年的月光生涯做过反思,但一直以来我也只不过认为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理财意识,没有攒钱的认知和目标,所以才一直对钱没有概念,一直没有主动去攒钱。直到今年,已经进入理财的第4个年头,我却意外地遭受了“滑铁卢”。前面三年都执行得还算不错,虽然买房和买车都是计划外的“意外”,一直让存款无法达到15w的关卡,但也说明了我到底是攒到了一些钱才能完成这两件事。然而,自从去年换了工作之后,之前的“高薪魔咒”似乎再次出现。其实,细想之后发现,事实上并不是到手的工资比上一份工作上涨了多少,只是看上去涨了而已。因为现在的工资构成是这样的:基本工资+油费补贴(公司名义开的油卡,每月由公司存入固定金额的钱)+额外补贴(固定金额,但每个月必须用餐费发票冲抵)。就这样,油费补贴和额外补贴就被我贴上了“额外收入”的标签,于是自己开起车来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省油,而且还慷慨地把妹妹家的车也给养上了,甚至有时候看到朋友们供房子、养孩子压力比较大,也会偶尔让他们直接拿去加。而餐费的补贴,更是从来就没有真正到过手,有时候还得为了去吃而去吃,而且还容易超支。所以,看上去好像待遇涨了不少,但其实真正到手的并没有多多少,反倒因此增加了不少的花费。


上个周末,我仔细盘查了一下记账本,虽然说因为现在的工作比较忙,以往的工作以外的开源都全没了,但是,从1月到现在,年会的抽奖奖金、春节过节费、年终奖,还有后来的开工红包等, 一一加起来其实金额也相对可观。只是,却因为都一一被我贴上了“意外之财”的标签而被快速消耗掉,导致今年至今居然只攒了不到五千块。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心理会计” 的存在和可怕。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都太高估了自己,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给钱在心理上划分了账户,贴上了标签,然后就不知不觉中在行动上产生了化学反应,让钱更容易离我们而去。从前,收到公司的活动红包,我都觉得这是意外之财,往往会很快就花出去,甚至觉得就应该花出去。但是,当我意识到“钱就只是钱”,没有那么多行头和标签的时候,我似乎能够更冷静和客观地看待“钱”这一事物了。当我这个月再次收到红包的时候,我就按照自己往常的原则,保证钱包里有300-500的现金,然后其他全部存入银行,然后再分配到各理财账户,我不再兴高采烈地寻思着该怎样吃掉或者花掉它。

      

当我意识到“钱就只是钱”的时候,同时我也更深刻地认识到预算和理财目标的重要性。那些额外的、意外的收入的下场不该是变成额外的支出,而理应帮助我们早日实现理财的目标。

查看更多:工资   理财   意识到   补贴   额外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