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发了我家的配置,是近几年建立的体系。我的观点是
1.年轻的时候不需要这么多明目的分类存款,保险比分类的存款更有用。
2.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敢于适当负债,能抵御部分通货膨胀。
3.有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难。
4.适当的延迟享受。让钱为你工作。
真实案例:
我差不多十几年的同事,后来换了不同部门。案例是因为,年纪相仿,原生家庭条件差不多,父母都是能自足,但帮不上什么忙,老公条件也差不多,生活靠的是两个人一起的奋斗。(十几年,我们家庭的工资收入条件也差不多)
认识她开始,她就是一个非常有规划的人,手里开了几本存折(但都是活期)一本养老,一本医疗,一本结婚,一本房子,一本花费。或许还有其他科目,每月固定存款存人,坚持好多年。
后来买房子的时候,既不想动养老和医疗这些科目,又觉得贷款,月供压力大。又因为她妈妈的原因,(好像是一定要男方有房子,不能她贴钱)最后买了2⃣️套二手小一房。
09年,我买到市中心的时候,她们买了昆山的房子,因为远没怎么住,周末去度假也只是想想,就一直空置。和孩子租房在学校边上。
13-14年,我想换房的时候,她也想,把昆山,2⃣️小套全部抛了,正逢股市高涨,她投入股市。(那些科目存款,嫌活期没利息,也早早入了股市)当时我劝她买下租的那个小区的房(市中心地铁房,学区),她说快500万太贵,月供太累,股市里去多赚点。(事实是当时最多借100-200万)然后到处旅游,买了很多奢侈品。结果股市下跌,“给了你的给我还回来”,据她说亏的蛮多。去年,她最后买在临港新城,180万多房子。(租的那个房已经快900万了。)又回到了09年的老路。
我们的一路:
1.买养老和医疗保险。平安的养老保险每个月200,利率9%,妥妥的高收益(98年买的)。重疾险和医疗终身险,每月200,稳稳的保障。
2.买房子时,99年,老公贷足30万30年,买的电梯新房100二房,地铁边上,地段不错,现在成了学区房,交通便利,妥妥的住到现在也不成问题。现在的成交价差不多750万。(当年50万)
3.更多的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难。对我来说,不卖掉那些可爱的房子,现在已经……。哎!折腾的都是money。
4.适当的延迟享受,让钱为你工作。就现在的生活而言,没什么是必需品,购买的方式也越来越容易。断舍离也好,极简也好,不能理解精髓的,往往反而成了高消费的借口:买喜欢的东西,留下心动的物品。扪心自问,拥有了,就不喜欢的大有人在。对物品“心动”这个珍贵的词,只有在小时候“悸动”的深刻。拿理财赚到的钱犒劳自己,买买买反而更理智。
普通人过普通日子。理财也是,最简单的才是最容易做到和坚持的。基金定投最适合普通人,也可以用定投的方式投点蓝筹股。别妄想暴富。任何投资前提都是让自己每天安稳的睡觉,工作,玩耍。不懂的弄懂再碰,弄不懂的可以小额更风,在实操中去了解,不要做赌徒,要学习,坚持学习(说给自己听,要坚持学习,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