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下游需求近期显现疲态,旺季成色不足。证券时报记者近期实地探访北京、深圳商场门店发现,疫情扰动线下消费,不少车企加码促销,除了特斯拉直接降价之外,问界、小鹏汽车等品牌也推出了各种优惠活动,部分车企面临库存压力。对于即将到来的2023年,市场普遍预计新能源车市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速下滑是大概率事件。
终端疲软向上传导,虽然尚未产生系统性的趋势变化,但锂电产业链整体趋于谨慎。“减产”、“砍单”等传闻更多反映季节性波动,但即将到来的产能大规模释放必然导致结构性过剩,并淘汰一部分弱小企业和落后产能。相比之下,资源端的锂矿供需关系仍然紧张,价格回落需要等待更长时间。
终端销售压力增大
与往日人潮拥挤的热闹景象不同,步入11月,北京地区的多个核心商圈变得相对冷清起来。相应的,坐落在商圈内的汽车商超店也鲜有人驻足观光。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某大型综合商场。商场内包括问界、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极狐、现代汽车等在内的商超店均正常营业,但客流量已有明显下降。
上述场景只是汽车区域消费遇冷的一个横截面。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5.6万辆,同比虽上涨75%,但环比却下滑9%,此前市场预期的国补退坡前四季度抢装潮并未如期而至。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10月以来,受疫情影响,个别地区的汽车销售门店出现闭店情况,特别是河南、广东、内蒙古、福建等汽车消费大省的销量增速也因此放缓,改变了年末旺销规律,形成相对平淡的“金九银十”,疫情对整体车市的扰动值得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在“金九银十”的热销规律被打破后,11月份,多数车企的销售压力陡然增大。为如期完成各自定下的全年销量目标,部分车企开始采取直接“降价”或权益优惠的途径促销。这当中,最先打响降价“第一枪”的便是今年以来连续6次上调产品价格的特斯拉,旗下的国产Model 3和Model Y价格下降幅度在1.4万元-3.7万元之间。同时,特斯拉又在11月8日宣布推出保险方面的让利政策。
特斯拉宣布降价后,华为与赛力斯联手打造的问界品牌、小鹏汽车、福特电马、蔚来等也相继推出了优惠活动,变相降价。
华为新能源事业部动力电池分析师王学雷也预计,增速可能要回落到20%~30%区间。明年市场的看点更偏向于供给端,车企通过研发并推出一些中高档车型,通过优质供给来引导需求。
锂电中游订单情况分化
在终端增长乏力、上游原材料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市场上出现锂电产业链中上游减产甚至被砍单的传闻。
对此,几家头部电池厂纷纷发声回应。根据国海电新的消息,宁德时代回复称“四季度符合预期无调整,对于明年预期更加乐观”;另据中证报报道,亿纬锂能表示公司目前正常生产,最近两月排产基本持平,主要还是在赶交付;国轩高科亦表示目前还是按计划满产满销,且产能也在持续提升。证券时报记者联系的正负极头部企业德方纳米、贝特瑞均表示排产平稳,订单正常。
相较于头部厂商,一些规模较小的中游企业已经感受到了需求的下降。“最近我们明显感受到市场需求没那么旺了,订单缩减了大概20%-30%,公司的排产计划也在同步缩量。”华中地区一家负极材料厂相关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西南地区一家三元前驱体厂商也向记者印证了前述情况:“部分下游厂商已经通知我们,最近订单会减少。”
“如果下游增速放缓,首先受到冲击的会是一些小的供应商,他们的客户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订单缩量并不奇怪。”华中地区某电池厂相关人士表示,大企业的订单基本是长期的,而且很多产线的产能都被“承包”了,大规模减产的可能性不大,目前从整体情况来看,头部公司的订单情况还是符合季节性波动规律的。
一般而言,从原材料生产到整车交付需要40-45天左右的传导周期。因此当前的排产计划基本反映的是明年1月-2月即春节前后的需求,应是传统车市淡季。
此外,不同细分材料排产状况略有差别。长江电新研究团队的调研结果显示,11月产业链排产仍保持环比10%的增长中枢;12月预计的情况是电池生产前段的正极等有一定减产;而电池生产偏中后段的隔膜涂覆、结构件等目前没有减产计划,且头部电池企业的全年出货指引和材料的采购指引也未作调整。
之所以出现减产、砍单等担忧,根源还在于下游需求放缓。“为应对预期的四季度消费高峰,产业链整体备货比较充足,但目前来看,终端的销售情况其实是不及预期的。产业链企业会反向推演,倾向于消化前期库存,整体向上游持续采购的欲望并没有那么强烈。”上海有色新能源分析师袁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当前对于中上游订单缩减,更多的是基于对未来市场增速下滑的判断,至于最终会不会落地,还得密切跟踪终端的销售数据。
“明年新能源汽车国补退出,整车厂对电池等零部件的定价策略需要调整,这是一个重新博弈的过程,而在博弈结果出炉之前,产业链企业都不会盲目堆积库存,倾向于轻装简行。”华南地区一位锂电投资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另一方面,当下碳酸锂确实太高了,这个产业链都是风声鹤唳的,一旦掉头向下,企业的库存减值风险会大幅增加,目前大家都趋向快进快出。
伴随下游车市的疲软,市场对动力电池装车量增速放缓也有预期。在近日高工锂电年会上,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预计,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速将由2021年的183%降至117%,2023年至2025年或将进一步下降。锂电企业亟需寻找新的产能出口,海外市场和储能领域是两大方向。
结构性过剩即将来临
锂电企业近两年的大规模扩产已经开始放量,遭遇终端需求增速放缓后,会否引发大规模产能过剩?
在电池环节,据高工锂电测算,2022年至2024年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为490GWh、850GWh、1010GWh,而这三年电池厂商建成产能分别为1000GWh、1550GWh、2200GWh,其中有效产能分别为800GWh、1200GWh、1600GWh,均明显超过出货量。这意味着产能利用率降低,行业竞争加剧。
张小飞表示,未来三年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伴随着周期性过剩。预计市场前十名的供应商能够保持产能紧平衡,一线企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50%-60%的水平,而11名往后的供应商将长期低于30%,“这意味着一定会亏损,亏损的企业是不可持续的。”
实际上,结构性过剩本质上就是落后产能逐步淘汰的过程。“优质的、新开发的、跟得上目前主流需求的产能一直都是供不应求,偏老的、应用领域偏窄的产能会面临过剩风险。”前述电池厂人士也表示。
除此之外,锂电材料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根据高工锂电数据,磷酸铁锂、负极人造石墨、六氟磷酸锂、VC、PVDF等材料都将在今明两年达到过剩时间点,预计2023年有效产能利用率在50%-65%区间。
相比于制造端,靠近资源端的碳酸锂等锂盐产品供给短期看不到缓解的情况。据鑫椤锂电数据,在11月9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行情正式突破60万元/吨之后,价格持续高位盘整。在产业链出现减产传闻时,无锡电子盘碳酸锂指数11月14日单日跌超7%,但这并没有对现货产生太大影响。11月21日最新市场均价仍高居59.8万元/吨。
锂价坚挺的原因是供给释放的难度更大。国内锂矿受制于品位低、环保要求等原因,开采进度相对缓慢;在海外,近期南美、加拿大等地出现关键资源国有化倾向,为海外开采增添不确定性;非洲成为“掘金新大陆”,有供给增加的态势,一位近期前往非洲的锂矿资深从业者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非洲较好的锂矿品位能够达到6%,是国内的3-10倍,且探转采手续只需要10天左右,即使加上运费,在当前价格下仍有利可图,因此有不少公司甚至私人近期在非洲挖矿。
市场普遍预计碳酸锂的供需平衡点在明后年,分歧在于价格回落的幅度。
张小飞预计,2023年上半年,碳酸锂供需紧张的情况仍将持续,碳酸锂价格大概率维持在52万元以上;下半年开始供需关系缓解,预计维持45万元以上。到了2024年,碳酸锂价格有望降至40万元以下。而上述锂矿资深从业者表示,只要供给释放出来,价格落到40万以下也并非没有可能。
锂电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近期,工信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提出,指导锂电企业结合实际和产业趋势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在关键材料供应稳定、研发创新投入充足、配套资金适量充裕的前提下,因时因需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建立创新引领、技术优先、公平竞争、有序扩张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