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主动权益基金今年回撤较小。
今年A股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基金重仓的大蓝筹、白马股等权重表现持续低迷,即便是最热门的新能源赛道也“翻车”了,公募基金短期业绩受到显著影响。
对于大多数基金投资者而言,在追求长期高回报的同时,当下正忍受大幅回撤带来的痛苦。
与此同时,今年一些在净值回撤控制上优势明显的基金受到市场青睐,给持有人带来相对较好地持有体验。
2022年行将结束,今年有哪些主动权益基金做到了低回撤?有何特征?
59只高仓位运作基金年内低回撤
最大回撤代表一段时间内基金净值从高点回落至低点的幅度。震荡市场下,对于基金持有人而言,基金净值的最大回撤程度成为影响持基体验的重要指标。
截至12月23日,今年以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全部出现大回调,最大回撤分别为21.58%、32.49%、36.71%。
权益类基金净值普遍出现较大回撤。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3日,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总指数最大回撤为25.63%,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最大回撤为26.21%。
券商中国记者统计显示,截至12月23日,今年合计有59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回撤不足15%,这些主动权益基金截至三季度末的持股市值占比均不低于50%。
具体来看,金信智能中国2025、景顺长城能源基建A、大成致远优势一年持有A和银河嘉谊A年内最大回撤相对较小,均未高于10%。
鲍无可和林英睿各有6只和4只基金出现在低回撤基金名单中,冯汉杰、綦缚鹏、王宁、吴战峰、徐彦和杨鑫鑫则各有2只基金上榜。
值得注意的是,低回撤的基金中普遍以中小规模基金居多。规模最大是钱睿南的兴业兴睿两年持有,合并规模为71.67亿元,规模居前的还有广发睿毅领先A和华夏回报2号,合并规模分别为62.01亿元和50.59亿元,规模不足1亿元的有11只产品。
这些低回撤基金有何特征?
通过对上述低回撤基金的基金经理投资风格以及持仓进行分析,记者发现低回撤的基金管理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4类:1、基金经理擅长控制回撤,历史回撤均很低等;2、通过配置低估值板块,降低波动的深度价值派选手;3、不追热点,强调独立思考,采用逆向投资策略的基金经理。
低回撤基金净值表现稳健,离不开基金经理的运筹帷幄,其中不少基金经理被市场贴上“擅于控制回撤”的标签,如国投瑞银基金的綦缚鹏、中加基金的冯汉杰和金元顺安基金的缪玮彬等,在他们管理的基金产品中,近年的最大回撤不超15%。
国投瑞银綦缚鹏将其投资体系概括为三点:第一,偏好绝对收益,即以净值持续创新高为目标;第二,适度兼顾相对收益,保证基金能够跟上市场和同行的上涨步伐;第三,主动管理回撤,将波动率保持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内。綦缚鹏的代表作国投瑞银瑞利A承受住了2018年、2022年的市场波动,自2016年以来最大回撤仅有21.23%,今年的最大回撤也只有12.77%。
中加基金冯汉杰认为投资中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熊市里少亏钱或许比在牛市里多赚钱更重要。控制风险不代表要在下跌时就立刻止损,而是要重视风险,在自己能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博取收益。冯汉杰自2018年底开始管理的中加近3年的最大回撤仅13.44%,其主要通过分散行业配置和个股分散风险,持股估值普遍较低。
广发基金的林英睿管理的4只产品今年最大回撤均不高于15%,他是一位逆向投资派选手,擅长在不受市场关注的冷门领域里淘金,耐心等待价值回归带来的收益。华商基金的周海栋也以逆向思维贯穿其投资逻辑,擅长左侧布局,在行业层面,以中长期视角对行业进行景气分析。
除此之外,一些管理规模较小的基金因为规模较小,船小好调头,在最大回撤控制方面,优势明显。一些股票市值配置比例不高,基金经理通过择时和仓位控制也能控制最大回撤。
哪些低回撤基金进攻性强?
低回撤基金中,也有进攻性较强的基金,其中有19只基金年内收获正回报,如缪玮彬的金元顺安元启、李孝华的价值精选、周海栋的华商恒益稳健以及林英睿的广发鑫睿一年持有A、广发多策略和广发睿毅领先A7只产品今年收益超10%。在低回撤的基础上实现基金净值的高增长,也更考验基金经理的投资实力。
基金的最大回撤一般和风险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控制回撤,很多基金经理不得不牺牲高回报。如果在控制回撤幅度的同时,长期仍能实现稳定盈利,这样的基金对于持有人而言无疑是“稳稳的幸福”。
数据显示,今年低回撤的基金中金元顺安元启、工银瑞信战略转型主题A、中科沃土沃瑞A、广发睿毅领先A、广发多策略和国投瑞银瑞源A6只基金近3年的累计回报均超过了90%。
缪玮彬的金元顺安元启回报最高,3年累计回报189.42%,其中今年取得34.76%的不俗成绩。杜洋的工银瑞信战略转型主题A3年累计回报157.77%,近三年的年度收益率均排在同类型基金前列,自下而上的选股是杜洋超额收益的最主要来源,他依靠寻找相对合理的估值去赚企业业绩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