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板块2022年表现相对坚挺,全年仅微跌0.08%,整体跑赢大盘。具体来看,保险指数走势先抑后扬,当年10月份创下3397.63点新低后,11月份拉出一根长阳,全月涨幅超25%。具体个股走势分化较大,中国人寿全年涨幅最高为26.15%,中国人保也累计上涨14.62%;新华保险则跌幅最大,下跌18.57%;中国平安微跌1.54%。
展望2023年,《大众证券报》记者整理发现,机构普遍认为,保险板块在低估值叠加资产负债两端修复改善下,将出现阶段性均衡配置机会。
人身险:将逐步建立多层次产品体系
“2023年有望迎来新冠疫情后寿险业的复苏过渡年。”东吴证券分析师胡翔认为,本轮的寿险业复苏短期看疫情,中期看队伍,长期看产品。“当前处于负债端‘L型底部’,增速恢复需要经历 ‘存量产能改善——营销队伍企稳——新单保费筑底——价值增速向上’,当前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调整期。”
东兴证券分析师刘嘉玮也指出,受宏观经济下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造成的保险消费意愿下滑,疫情下代理人线下展业受阻,行业规模人力下降,增员困难及行业强监管的综合影响,寿险行业当前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各大险企纷纷推进业务转型,由产品到渠道多措并举,产品端呈现出由价值侧重向规模与价值并重改革的趋势,渠道端呈现代理人增员由高增向优增转型、大力发展银保渠道的趋势。同时着力布局康养产业,满足国内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的医疗、健康、养老需求,多措并举拓展业务增长点。
据了解,目前主要上市险企已开启2023年“开门红”备战工作。平安证券分析师郑积沙指出,总体来看,“开门红”第一阶段仍延续过往两年的产品形态和销售策略,主打“高流动性”短储产品、搭配相对高收益的万能险;第二阶段在长储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增额终身寿险的销售力度,并继续搭配康养服务。
浙商证券分析师梁凤洁则预计保障型产品略有回暖,储蓄类产品延续向好。“近年以重疾险为代表的保障型产品销售持续低迷,预计2023年有所缓解,此外,由于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加上银行理财等竞争性产品收益率下降。保险产品的保证收益、长期锁息,且仍能兼顾流动性等优势,稀缺性的理财价值难以替代,预计2023年储蓄类产品销售延续向好。”
兴业证券分析师孙寅预测,未来逐步建立针对不同客户群体、不同疾病群、或者特殊疾病的多层次产品体系将是重要发展方向,而居家养老等增值服务或将助力储蓄型产品销售。
财产险:保费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相较于寿险,财险因其较短的承保周期和较强的刚需属性具有更多的消费特征,更能穿越经济周期实现保费收入和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扩张。有统计显示,根据银保监会口径统计2000-2021年财产险行业原保费收入复合增速达15.20%,仅2021年由于车险综改等因素影响保费收入下降,其余年份均实现了保费收入的同比增长。
车险是财险行业的第一大险种,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在“刚性”消费特征下保费增长有望延续,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将为市场迎来更为广阔的空间,且头部险企更有资深分析师刘欣琦2023年保险年度投资策略的标题,也是他对今年保险行业的整体预判。他指出当前保险板块的股价已经反映极度悲观的预期,未来市场将更为关注边际改善。他还认为今年保险股基本面虽仍然承压,但考虑到当前保险股估值处于历史底部,预计开门红超预期及资产端改善将带来保险股投资机会,建议增持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资产端的边际变化将是今年股价的核心驱动力。EV(内含价值)敏感性更高的中国人寿估值弹性最大;而中国平安得益于2018年率先实行IFRS9(新金融工具准则),边际上更受益。”
中信证券分析师童成墩则建议综合“β”和“α”来进行评估,β来自需求修复,α来自差异化。“短期从β角度看,需求修复+估值低位有望打开绝对回报空间,建议阶段性均衡配置保险板块。”童成墩预计,人身险承保2022年完成筑底,2023年有望逐步回升,中长期储蓄业务增长潜力将持续打开,至于是否进入持续的扩张周期要关注13个月新人留存率能否回归30%以上的健康水平。
孙寅也表示,经济向好预期下,负债端回暖、资产端企稳的保险股或迎来估值修复。“虽然2023年,预期部分监管规范政策的落地不排除对新单销售造成一定冲击,但考虑需求回暖和人力企稳,影响可能有限。”孙寅还指出,当前处于顺周期第一阶段,后续随着经济修复趋势确认,利率上行、保险需求全面回暖,保费和价值增长有望止跌回升,估值或持续修复,进入顺周期第二阶段。考虑到当前负债端对估值影响增加,他建议关注新单销售领先和渠道改革成效较好险企。
个股方面,信达证券分析师王舫朝建议关注负债端表现稳健且领先行业,投资端弹性较大的中国人寿,更加受益房地产改善和庞大优质的代理人队伍的中国平安、“长航行动”效果凸显,负债端表现有望领先的中国太保和稳扎稳打的财产险绝对龙头中国财险。 记者 赵琦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