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以来,IPO市场监管持续从严。部分执业机构“带病闯关”心态犹存,执业理念转变滞后。数据表明,今年2月1日宣布全面注册制以来,撤否的IPO企业数量达到73家,有6家拟上市公司上会被否,被否企业集中分布在科创板与创业板。
与2022年券商投行业务“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不太一样。目前,有5家保荐机构的项目上会被否,但其中有3家机构的保荐家数位于前五队列。这与去年业内审核家数越多被否率越低的现象截然不同。
26家券商73单IPO项目遭撤否
根据wind统计数据,从2月1日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以来至今,共有26家券商涉及IPO项目被撤回、审核不通过或终止审查等情况。其中,保荐家数前五的券商为中信证券、中信建投、海通证券、民生证券和国泰君安,分别保荐了97家、65家、59家、55家和48家拟上市企业。
从板块上来看,创业板203家企业上会,撤否38家。科创板137家企业上会,撤否23家。北交所42家企业上会,撤否11家。主板70家企业上会,撤否1家。北交所在几个板块中撤否率最高,达到26%。
从撤否率上看,开源证券的14个IPO项目里没有撤回材料和上会被否的情况,但存在1个终止审查的项目。国信证券的撤否率为4.17%,仅有1家拟上市公司项目主动撤回材料。中信证券紧随其后,撤否率为5.15%,在保荐数量领先的同时撤否率也维持了较低水平,97家IPO项目有6家终止。值得注意的是,投行承销规模小的券商通常撤否率较高,由于承接的项目相对较少,所以数据会放大的十分明显。统计表明,撤否率超过30%的机构有华金证券、东北证券、方正证券、申港证券,分别为50%、40%、33.33%、33.33%,主动撤单数量分别为1单、2单、1单、1单。
撤材料较多的前5家券商分别是海通证券(8单)、招商证券(8单)、国泰君安(7单)、中信建投(5单)、中信证券(4单)。由于其保荐项目较多,审核总数的分母较大,头部券商的撤否率普遍不高。
大部分IPO项目进入终止状态是因为材料的主动撤回,但也有小部分项目由于上会被否导致终止。数据显示,国金证券有2家IPO项目上会被否。中信证券、民生证券、华泰证券、光大证券均有1家IPO项目上会被否。被否项目4家拟上市创业板,2家拟上市科创板。同时,除了开源证券存在1家项目终止审查之外,海通证券和中信证券也各存在1家。
从所属行业上看,撤否项目最多的行业为论坛上表示,恪守“看门人”责任是国际上对保荐中介机构的基本要求,把真实的公司选出来是底线,把优秀的公司选出来是水平。但国内有的机构变化不大,还是过于关注“可批性”,对“可投性”重视不够,甚至还有的“带病闯关”。
监管对于中介机构在IPO项目中担任的角色,也一直秉着严要求、零容忍的态度。早在去年12月,中证协就发布了《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券商投行的质量大考迎来细化标准。其中,就有多个扣分事项涉及撤否情形。
保荐项目未通过上市委或发审委审核,不予核准或注册,扣100分;
保荐项目撤回申请,其中因初审环节发现影响发行条件的问题撤回,扣100分;
保荐项目被确定为现场督导或现场检查对象后撤回,扣60分。
注册制细则出台后,深交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督促会员提升保荐业务执业质量的通知》,对注册制下IPO保荐业务执业质量较低、内控风险较大的保荐人,实施现场督导、专项自查的差异化监管安排。上交所也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3号——现场督导》,对于“一督就撤”的保荐人、独立财务顾问等主体,后续将视情况实施现场督导。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此前指出,实行全面注册制并不意味着放松质量要求,交易所责任相应增加,而证监会将用好现场检查、现场督导等手段来加强对于相关项目的监管。
今年4月,深交所发布了2023年第3期发行上市审核动态,在披露数据的同时,针对3家创业板首发项目出具了6份《监管工作函》,对“一督就撤”的拟上市企业进行了曝光,并强调“申报即担责”,对企业和中介机构形成了很强的震慑力。同时,通报了2个涉及收入真实性存疑的创业板现场督导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