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股票 > 正文

裁员小作文蔓延到在港券商,中资非“中字头”券商被推向风口浪尖,背后是业务出海遇困境一年

[2023-05-23 21:12:43] 来源:财联社 编辑:佚名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小作文”跨过香江蔓延至香港中资券商,夸张的裁员传闻背后,是对在港中资券商2022年遭遇股债双杀后走

  “小作文”跨过香江蔓延至香港中资券商,夸张的裁员传闻背后,是对在港中资券商2022年遭遇股债双杀后走出困境和转型的真实担忧。

  传闻称,近期香港皇后大道某家颇具规模的中资非“中字头”券商开启了大规模裁员,涉及业务线包括但不限于投行、资管及固收等部门。还有自媒体表示,网友爆料”XX国际”人事大变动,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多位同事已离职,香港办公室的同事也走了很多了。

  财联社记者向多家中资券商员工求证,发现近期几乎所有中资券商都有人员流动,去年招聘人数多的券商流动量会显得更多,但离职原因多样化。也有金融猎头告诉记者,四五月份是换工作旺季,再加上确实有券商去年亏损较多,还发生了架构调整,人员流失也会比较多。

  对于传闻中提到的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多位员工离职,记者向海通国际询问,截至发稿暂未得到回应。经查询公开信息发现,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5月11日还参加过海通国际举办的碳中和系列研讨会,而也有接近海通国际人士表示5月中还曾见过孙明春。

  大裁员传闻再次指向海通国际

  传闻蔓延至香港。网传近期香港皇后大道某家颇具规模的中资非“中字头”券商开启了大规模裁员,涉及业务线包括但不限于投行、股票资本市场、资管及固收等部门。

  传言涉及的券商可谓雾里看花。其提到的中资券商被描述为:“投行IPO业务不活跃,但固收和自营具相当规模,总体属于腰部以上、头部以下的中资券商”。另外也还提到,已经裁员及变相离职人数加起来超过15%。

  传闻的矛头很快指向去年亏损巨大的海通国际。而海通国际CEO林涌确在业绩公布后辞任母公司海通证券总经理助理职务。

  值得注意的是,林涌辞去的是母公司职务,但仍担任海通国际行政总裁。在4月接受外媒采访时,林涌曾表示为推动香港上司子公司的复苏,海通证券派出了一个工作组对其展开业务评估。母公司希望海通国际“重现辉煌”,计划中的一项内容是打造“一个海通”,将所有的业务集合起来,并连通香港和内地团队。

  不过,海通国际在香港的总部位于德辅道中的李宝椿大厦,而私人财富管理部门则位于IFC。有接近海通国际人士向记者表示,人员流动自去年起一直都存在,并未感受到今年的人员流动量明显增大。

  夸张的传闻,真实的不安

  海通国际人员动荡的传闻已不是新鲜事,2022年年报公布后就曾传出,2023年此事再次重演。

  据海通国际年报,由于市场动荡,其2022年亏损近65亿港元,而去年同期为盈利3亿港元。当中,二级市场股权和债券投资亏损34亿港元,私募债券和股权投资亏损17亿港元。

  海通国际在年报中表示,业绩巨额亏损原因,一是佣金和费类收入下降52.6%至15.4亿港元,因香港市场首次公开发行募资金额和现货市场日均成交量下降;二是投资亏损,包括二级市场交易的股票和债券投资相关损失约34.4亿港元,和与私募债权与股权投资和另类投资相关的公平值损失16.5亿港元;三是贷款违约带来的损失拨备。

  因为亏损巨大,海通国际行政总裁林涌辞任海通证券总经理助理一事,一度被外界解读为“引咎辞职”。

  实际上,自1996年加入海通证券,林涌一直在海通担任要职。回顾林涌的职位经历,其不仅在海通担任过投资国际微盈,其余均亏损。

  中泰国际研报指出,在香港“持牌人”制度下,香港证券业竞争持续激烈,主打“经纪+投行+贷款融资+投资交易+资管”五轮驱动的中资券商从同质化趋于向信用风险分化发展。自2021年以来,券商经营环境发生巨变,港股单边下行及高收益地产美元债违约潮,2022年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与新冠疫情反复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多家在港券商自营、经纪、投行等业务收入大幅下滑。经过多年发展持续扩表和业务选择布局,部分头部及中小券商近两年遭受周期的沉重打击,在港展业面临多重压力、亏损严重,个别甚至出现净资本为负的现象。

  随着近两年外部环境急剧恶化,自营占比较高的券商亏损严重。因经纪客户基础薄弱,为了覆盖运营成本、协同投行业务、扩大资产规模,多数对重资本业务较为依赖。对于重资本模式带来的亏损是否有解决之道,中泰国际提到,行稳致远或向客需型发展在港中资券商尤其是来港布局较晚的券商,部分头部券商目前在积极布局金融产品及做市业务,自营业务方向性投资也逐步转为客户衍生品和FICC等代客业务产生的底仓和指数基金。

查看更多:券商   中资   海通   国际   香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