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AD
首页 > 财富故事 > 正文

收藏名家手稿 前景如何

[2015-07-29 14:48:44] 来源:转载 编辑:zero 点击量:775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本报记者师文静“获诺奖后莫言作品手稿一夜飙升至百万元”、“国学宗师梁漱溟文稿手迹首次结集面世引关注”……最近一段时间,作家手稿成为热门话题。无论是收藏界还是文化研

        导读:获诺奖后莫言作品手稿一夜飙升至百万元”、“国学宗师梁漱溟文稿手迹首次结集面世引关注”……最近一段时间,作家手稿成为热门话题。无论是收藏界还是文化研究圈儿都对包括专著、自传、日记、书信、手迹等资料的作家手稿充满兴趣,尤其是莫言获诺奖引发的新一轮文学热更助推了作家手稿收藏的小热潮。

  现在到底还有多少作家在用笔写作?为什么作家手稿的价值甚至超越作家的出版作品?手稿收藏的市场前景如何?记者做了采访调查。

  手稿忠实自然地

  记录了作家的创作过程

  纸质化写作的作家曾经被称为“爬格子”的。电脑时代越来越多的作家选择用电子文档写作,而非“爬格子”。记者采访磨铁图书、长江文艺出版社以及读客、新华先锋等国内出版方得知,当下基本见不到拿着纸质手稿投稿的作家了,文学质量特别好又是纸质的手稿已多年不见。这似乎说明,除了80后、70后等新生代作家,国内老一代作家的写作也逐渐或已经使用电脑。

  对于作家来说,纸质写作与电脑写作的体验有何不同?作为纸质和电脑写作兼备的作家,以《打黑》《省委班子》等作品闻名的许开祯称,“虽然手写文章很辛苦,但那种纸上一个个填字然后欣赏的乐趣没了。手稿忠实、自然地记录了作家创作的全过程,作家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表现在手稿中,包括作家的一声叹息一声幽怨也能在手稿上体现出来。虽然电脑写作是解放了作家,但也毁了这种美妙的写作感觉,让作家的创作失去了某种乐趣。”许开祯补充道,手稿可以看作作家生命的记忆,也是作家最该珍藏的。

  作为少有的仍然坚持纸质写作的作家,贾平凹曾表示,“只有握着笔才有灵感。”贾平凹同时又是书法家,他的手稿被不少人啧啧称奇——“他创作时将横格稿纸竖起来用,并且完全不受框格的束缚,畅笔抒怀,又不乏工整,可于字里行间感受作家的情感波动。”王安忆和莫言现在仍坚持手写作品。“电脑打字与速度有关,但写作不需要速度,只是一个脑力劳动。”王安忆曾说。

  作家珍视手稿,读者也喜爱作家的手稿。有读者称,深夜里捧着这些手稿静心阅读,就像是在和作家握手,有一种心与心交流的感觉。

  缺失手稿

  让文学研究少了重要资料

  不久前,学者张颐武在回答文学的未来趋势时说,新的写作工具在改变着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比如莫言这一代人,可能是中国最后有手稿的作家了,“手稿学”一直都是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作家手稿蕴含了太多的创作秘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电脑创作,未来也许就没有手稿了。言外之意是,没有了手稿,未来文学研究就少了一部分重要资料。

  许开祯也告诉记者,作家的手稿随着电脑写作的普及自然会成为一种稀有品。因为作家手稿不但是作家创作的见证,更是时代的见证,就像以前的书信一样,意义很大。“作为研究作家创作历程及心路历程的资料,手稿有无法取代的作用。我也不知道未来的研究者拿什么来研究作家,我只是觉得作家没有手稿留世很可惜。”

  除了手稿的研究价值,其本身更是代表一种文化。“收藏界能对作家手稿产生兴趣,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在起作用。作家手稿记录时代,追忆时代,收藏界关注手稿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怀恋与敬重。我们可以设想,再过二十年也许手稿就成为一种稀有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一种文化的丧失。”许开祯补充称,这种文化与个人的生命体验,感情心血粘连在一起的手稿就更为珍贵。

  而用电脑写作的鲁敏对作家手稿则另有一番理解。鲁敏称,她从一开始就用电脑写作,所以没有手稿,只有电子档的备份。也有藏家向她索过手稿,对方称再抄一遍也可以,但是鲁敏不愿意创作“伪作”手稿。“没有手稿固然是一件憾事,但我觉得对手稿也不见得要刻意执著,从甲骨文[微博]到竹简到手稿到电子档,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载体的变化,怀旧之心可有,但变迁之势也不必阻挡。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电子文档也挺好的。古人早说过,大象无形。在我看来,能留下作品,比留下手稿要重要得多。”

查看更多:手稿   作家   价值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