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缺乏信心的原因
[2015-07-23 10:09:42]
来源:网络
编辑:南山雨
点击量:
导读:中国A股一场突如其来的股灾,以及随后救市政策,再加上中国宏观经济和改革,是美国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不少投资人对未来中国经济及市场走势十分悲观,甚至对改革产生了质疑
对于美国投资者提及的货币政策尚有调整空间,笔者认为是合理的。当前经济下滑态势明显,通胀压力不大,生产领域甚至存在通缩,实体经济利率高企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无疑需要更加积极。上述经济疲软,通缩风险存在的情况之下,货币政策仍然保持宽松,还可以继续减息及降准,尤其是2-3次降准是可行的。
质疑之四:国有企业改革倒退
部分美国投资者认为,改革不及预期,进展缓慢,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了行政领导,是改革的倒退。而所谓的改革牛并不存在,这也是为何在A股疯涨阶段,海外投资者对国内股市看法冷淡,与国内热情大相径庭的原因之一。
在笔者看来,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不得不走的唯一出路。毕竟以往依靠加入世贸组织后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资源环境也已经不堪重负,为继续保持经济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只有依靠改革释红利。此外,社会各界早已经对此达成共识,内外部压力亦是改革背后的推力,不进则退,决策层没有更多选择。
可以看到,金融改革、价格改革、财税改革等都已经加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也推出了顶层设计方案,但在笔者看来,国企改革确实仍有不少疑问,比如大举提倡国企高管限薪,保留行政级别,在此之下,又如何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当前混合所有制概念火爆,但如果仍然国有股独大,如何激起民间资本热情?上述问题,仍有争议,目前看来方向确实不清晰。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股灾教训深刻,它提醒我们改革没有捷径可走,指望国家牛市,放松监管,靠泡沫支撑出来的繁荣不会有好结果。正如笔者在FT中文网专栏《牛市不需“国家战略”》文章中所提,疯狂投机气氛的形成超出慢牛预期,有悖于投资准则,也容易产生快钱效应,不符合服务实体经济,推动转型升级的初衷。国家为股市背书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应对不善也会对公信力造成挑战。更进一步,其产生的投资者保护问题,不仅关乎经济领域,更涉及到社会稳定。
质疑之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倒退
美国投资者早前曾对人民币国际化充满热情,但这次股灾,投资者认为其必将影响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人民币将贬值,也将延缓中国申请加入SDR。同时,与之相配合的领导人重点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似乎也将受到挑战,毕竟目前为止,海外投资者并未看到对外投资成功的案例。
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笔者认为,这是经历08年金融危机之后,对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缺陷进行深入思考后确定的国家战略,利弊笔者在文章《人民币急需摆脱“强势”美元之困》等文章中反复论证,走回头路不是选择。央行最新的举措对海外央行,主权基金和国际金融组织开放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是中国金融市场继续开放的一个重要信号。
所幸的是,此次股灾发生在资本项目开放之前,是个很好的警示,其暴漏了国内金融体系与监管的脆弱之处,为决策层敲响了警钟。建议引入进一步开放之前,短期内防止货币大幅贬值。更多修炼内功,理顺金融监管职责,加强金融机构竞争力。稳定的金融市场,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是最强硬的保障,有助于充分争取与IMF谈判的主动权,只要条件合适可以适时进行SDR申请进程。
总之,经历此次股灾,不可回避的是,海外投资者的负面情绪增加,相当一部分投资者转向悲观。可以想象,修复投资者信心需要不少时日,对此,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找替罪羊抛出“做空中国”等阴谋论之论调,海外基金经理对中国股市大多情况下如隔雾看花,大资金如养老和共同基金也不能做空,老牌的对冲基金都有很严格的内控管理;做空如果方向上百分之几的差错就用立即平仓。从根本上说,影响股市最关键的因素莫过于经济和企业盈利基本面的好坏。基本面良好,做空自然只能是昙花一现,而且做空者会损失惨重。
笔者认为,真正应该采取的态度是直面问题,秉承短期救助稳定市场之后,尽早回到市场化的道路上来,协调推进各项关键领域的改革,以更加包容的心态面对批评与质疑,深入与投资者进行交流,对投资困惑与不解多加研究和说明,而凡股市下跌必有海外做空的言论不仅是幼稚的表现,还容易掩盖问题的本质,贻误时机。唯有做到如此,才能体现大国心态,恢复中国和全球投资者的信心。(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