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为什么那些热门的理财产品总是亏?

[2017-07-08 15:37:00] 来源:财女苏小妹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为什么那些热门的理财产品总是亏?

前几天和客户喝茶,有人抱怨“现在的理财机构越来越不靠谱,推荐的热门理财产品都亏损了”,一下子引起了其他人的共鸣。其实在我看来,这种现象不是“现在”才有,而是一直如此。究其根本,却是金融机构和客户相互配合的结果。

在中国,金融机构的考核和从业人员的收入是跟理财产品的销售额挂钩的,而非产品的收益。这就导致了他们不得不做出最优选择:只卖好卖的,而不是最终收益好的。如果好销售的理财产品和最终收益好的理财产品一致的话,当然皆大欢喜。可是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

就金融机构而言,好卖和最终收益好原本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杀鸡取卵而是养鸡生蛋即可。但金融机构一把手的任期是有限的,他的前途取决于在职期间的业绩表现。

如果想搏一个好前景,就必须开疆拓土、争取市场份额。在有限的任期内,谁还会有耐心慢慢地养鸡生蛋呢?销售额、销售KPI就成了从上到下的指挥棒。

我的一个合伙人,曾是中国银行的金牌理财经理,业绩在全省首屈一指。她笑称在银行的那些年,除了自己什么都卖,“大到几百万的基金、保险,小到几十块的网银、短信业务……每天围着银行的各种考核指标打转。领导天天在九宫格里盯着你,不仅有影像监控,还有音频监控。”

稍微和客户闲聊一会,领导的提醒电话就来了,告诉她这个月还有多少KPI没完成。从业十余年虽然考了不少的专业认证,但是每月一小考、每季一中考、每年一大考,各种指标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拼命完成上面压下来的业绩已经筋疲力竭,哪还有精力去考虑几年以后的绩效,当然什么好卖卖什么。

最终她选择离职,放弃中国银行的铁饭碗,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不想再违心地卖产品了。

回过头来说客户,我在入行之初也不理解为什么客户要去买容易亏损的产品。但渐渐发现很多亏损的热门理财产品,都是客户倒逼的产物。

客户害怕长期产品的不确定性,市场上就涌现出大量的短期理财产品。但有些投资就是有周期的,有些风险就是必须依靠时间才能熨平。不是产品的设计者不专业,而是市场告诉他们时间长了卖不动,募不到钱。

比如时下最热的股权投资,要完成一个完整的股权投资周期需要5-10年,甚至更久。即便是很成熟的公司,仅仅是IPO排队可能就要2年,更何况是初创型企业。国外成熟市场大量的股权投资基金都是10年以上,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延长3年的长期产品。到了中国硬生生地就变成了3+2或者3+1+1。

某些理财产品的募集资金明明是用于长期用途的,为了迎合市场不得不通过短期产品来滚动募集,无异于饮鸩止渴。时间错配,就预示着要有不断涌入的新资金替换旧的资金,而一旦新的资金没有顺利进来,时间错配的旁氏风险最终是要由客户来买单的。

投资讲究的是逆向思维,金融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市场未来的表现。

2005年上证综合指数只有1000多点时,按道理来说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市场上有预见性做股票型基金的公司却无一不是愁云惨雾,既没有漂亮的过往业绩,又不能演算出高额的预期收益,要说服客户把钱交给他们投资股市太难了。

两年后就大为不同了,股市气势如虹,走出了一波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上证综合指数也到了5000点。这时候的股市已然太过疯狂,不能再做,要退出了。

可是市场上与股票挂钩的理财产品的春天却来了。有过往傲人的业绩,有令人信服的数据分析,根据这样的数据推演出来的理产品的预期收益是相当可观的。更重要的是这时的客户都看到了股市市场的赚钱效应,于是他们热情高涨,股票型的理财产品自然就成了好卖的理财产品。

但是真的赚钱吗?此时的股市就好比是下午2点左右,我们总认为这个时候太阳最厉害,实际上这时候的太阳已经偏西,不再是提供最大热量的时候了。此时气温之所以最高,不过是源于此前的热量积累。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当市场到达高点,面临的自然是变盘。客户购买热门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是一个月或者更久以前的历史业绩加上数学模型的演化。

投资环境的投机、不理性,体系不健全的土壤,难以滋生出一朵需要长时间培育、精心呵护的花朵。除了抱怨金融机构外,我们也需要检视下自己的心态。特别喜欢一句话:“人是人的环境”。

或许当中国市场的客户不再急功近利,成为一个个价值投资者,身边围绕的就不再是只会推销热门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而是能喝茶聊天谈人生的真正理财师。

微信公众号:财女苏小妹(richsu23)

查看更多:理财产品   客户   收益   市场   产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