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大城市房价的猛涨,让很多人的身家一夜之间翻了好几翻,也被迫贴上了“中产阶级”的标签。
可别高兴的太早,你以为自己真的就是中产阶级了吗?
很多人充其量只能算作“鸡毛中产”,这是最近刚听说的新名词。
所谓鸡毛中产,书面的解释是: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有一套自住房产,但是工资处于全市平均工资线以下的人群。
通俗点儿说,鸡毛中产的人群就是资产总量上妥妥儿的算是中产阶级,因为在大城市拥有一套自住房,绝对就是百万,甚至千万的身家,但是从月收入上看,那就是100%的纯屌丝,生活还在被“一地鸡毛”般的各种琐事蹂躏着。
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这样一件事儿:
一位的哥,北京土著,祖上往上倒三代都是京户,住在朝阳区东三环,家里5口人,房子110平米(10年前结婚买的,无房贷)。可自从2016年开始,出租这行儿就不太好干了,拉不到客,交完份子钱每月也就4000来块钱的收入,妻子是国企的工人,每月3000多块钱的工资,孩子现在还生病住院,已经花了10多万了,夫妻俩也向亲戚朋友借钱用于孩子看病。
问题来了:他算中产阶级还是穷人?
有人说:
按北上广深的收入水平来说,他以及妻子连平均收入都还没达到,所以是穷人。
房子是固定资产,也是这家人的基本保障,何况还只有一套,卖了让他们住哪儿?说不定再也买不回来了。
也有人说:
这套位于北京东三环,紧邻国贸商圈的房子,如今价值近900万,算是不错的中产,只是固定资产的比重太大。
算中产,走投无路的时候,起码他还可以靠卖房产周转资金;真正的穷人,一旦走投无路就真的走投无路了。
规划君个人觉得,穷人还算不上,毕竟先抛开孩子生病不说,夫妻俩每月7000多块钱的收入,也没有房贷、车贷要还,这个收入在北京也是够生活的。但是,要说他是中产,那我怎么着都不能认可。
我认为,凡是不能花的钱都不叫钱。虽说对于那些有魄力,或者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来说,把这房卖了,留出给孩子看病的钱,然后再去郊区买套面积更大的房子,还捎带脚儿改善了住房。可现实是,房产政策在收紧,不好卖也不好买,况且当你只有一套住房时,房子的价格其实早就与你无关了,只是时代让他或者你成了伪中产。
都在调侃说,两个北京土著结婚相当于两家上市公司合并,因为他们靠祖辈的房产,要么拆迁分得了两三套甚至更多的房子(我表嫂她家,拆迁分了9套房,我能乱说吗?),要么就是在房价曾经四五千块钱的时候“囤”了一两套,总之现在身家千万,成了很多北漂羡慕且认为是自己无法触及的对象。
你们要真这么想,那我就不得不替土著们说一句,各位看官当真言重了,我们不敢当啊!
问问你自己,你真的愿意为了成为所谓的“中产”而卖房变现吗?
应该不会吧,除非你想移民。
我们总以为,北上广深的房子会一直涨,现在值钱,将来更值钱,所以宁可省吃俭用,哪怕手头儿不富裕去借钱也不愿卖掉房子,或者说是不敢,也不能卖,除非你家真的称个十套八套的,买一两套解解近忧,大多数人还是要守着房子,靠每月的工资过日子。
你去看某些千万起步的高档小区门口,依然有拿着马扎儿,每月领着三四千块钱退休金的大爷大妈们聊家长里短,国际国内时政,房子虽然值钱,但跟他们的生活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他们的子女论身家,可能也都是千万富翁级别的,但还是朝九晚五的挤公交地铁去上班,每天也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忙碌着,你说,他们到底是富人还是穷人?更何况那些还只有一套房子的人家。
在一线城市,如果月入一万,要交房租或者还房贷,再算上生活成本的话,每月其实也存不了几个钱;就算是个当地土著,不愁风餐露宿,也不用拿出工资的1/3去还房贷,月入万元也只是奔了小康,谈不上中产;不过同样的收入要是在小城镇,那就不一样了,应该活得挺滋润的吧。
这时候觉得,“鸡毛中产”这个词形容的特别到位。对于这类人,我的理财建议是:
1. 把重点先放在积累财富上,投资也以保本的产品为主;
2. 商业保险要买,意外、重疾、医疗能买的都买上;
3. 撸起袖子努力工作吧,多赚点儿钱才是正经事儿。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