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老鼠仓”大数据:华夏基金最多 42人获利3.2亿

[2017-07-24 07:02:00] 来源:牛熊交易室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老鼠仓”大数据:华夏基金最多 42人获利3.2亿

  原标题:10年机构“老鼠仓”大数据:华夏基金最多,42人获利3.2亿

  牛熊君

  来自微信公众号:牛熊交易室

  在《10年机构“老鼠仓”行为大数据:有人获利4200万,有人竟亏损》中,牛熊交易室统计了近10年的机构“老鼠仓”行为,发现作案行为特点正逐步变化。

  牛熊交易室统计显示,涉案的42人合计获利32140.65万元,其中有13人获利超千万,14人获利超过百万;合计23家基金涉案,其中华夏基金涉案人数7人,位居首位,其次分别是海富通基金和工银施罗德等。

  通过总结,我们发现“老鼠仓”作案行为特点呈现一下4个方面:

  第一、违法周期延长,交易和获利金额变大

  近年来“老鼠仓”基金经理,潜伏违法的持续时间不断加长,例如李旭利违法周期从2005年到2009年,而陈志明则违法交易长达6年,刷新纪录。

  另外,老鼠仓的涉案金额也在逐步加大,东方证券投资部总经理涉案金额6.36亿,汇添富苏竞老鼠仓累计交易7.33亿,而马乐以10亿多的成交金额成为史上最大的硕鼠;同时,获利金额也在不断上升,从“老鼠仓”第一人唐建获利150万,到易方达基金经理陈志明获利2826万,再到如今同样是易方达基金的马喜德获利近5000万,获利金额记录正在被不断刷新。

  第二、个别金融机构“窝案”频发

  如下图所示,牛熊交易室通过整理2007年至今的42位涉案“老鼠仓”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

  发现华夏基金“老鼠仓”交易人数7人,成为近年来“老鼠仓”最多的基金公司,海富通基金和工银施罗德分别有5人和3人,而其余大部分的基金公司都连续有2位基金经理违法持有“老鼠仓”,比如工银瑞信、上投摩根、长城基金等;其中华夏基金有6人涉同一案件。

“老鼠仓”大数据:华夏基金最多 42人获利3.2亿

  第三、除了基金经理,还涉及高管

  胡拓夫是工银瑞信基金原交易室副总监,他能事先看到每个交易员的交易情况,既是管理员、发单员,也是操作员,这样一来,他对公司几千亿资金操盘内情了如指掌。胡拓夫案件,使得“老鼠仓”不仅仅发生在基金经理等投资管理人员,同时也朝着长期隐蔽的非投研人员方向发展,这给监管带来了压力。

  第四、作案人员反侦察意识和能力加强

  例如,马乐等新一代基金经理“升级版老鼠仓”中,反侦察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强,他们在操作中从不留下真实身份——操作的股票账户,全都是他人的名字,任何亲朋好友的账户都不用;与他人签署的合作合同,也用的是假名;在外租房、办宽带网,同样使用假名,以此避免在办公室下单;也从不使用MSN和QQ聊天,甚至连手机微信都很少。

  除此之外,“老鼠仓”行为也呈现着,作案人员之间信息传递交易逐渐增多、金融从业人员相互勾结串谋和包庇以及案发领域从基金行业向保险资管和托管银行蔓延的特点,如国寿养老保险公司权益投资部门总经理曾宏。

  机构的“老鼠仓”行为,不仅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侵蚀了整个资本市场行业的信用体系,打击“老鼠仓”不仅仅需要监管层壮士断腕的力度和决心,同时也需要制度的改革创新,应该及时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提高“老鼠仓”的违法成本。

  正如说“当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撑起我们的野心的时候,激进的梦想就是浮躁的呓语,它会如鬼魅一般,左右我们的灵魂,毁灭我们的前程。”所言,牛熊交易室发现,那些深陷”老鼠仓“的基金经理大多有着较高学历,其中也不乏有寒门出身,他们本该在顶尖的金融领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职业传奇,然而因为在铜臭味面前失去了自我,而身陷囹圄,牛熊交易室深感惋惜。

  附近10年机构“老鼠仓”人员大盘点 资料来源:牛熊交易室整理

“老鼠仓”大数据:华夏基金最多 42人获利3.2亿

“老鼠仓”大数据:华夏基金最多 42人获利3.2亿

“老鼠仓”大数据:华夏基金最多 42人获利3.2亿

(牛熊交易室整理)

查看更多:老鼠   基金   获利   交易   涉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