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将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
前日的“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峰会论坛中,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如此断言。
乍一看,这饼画得也太大了,地球这个词都搬出来了。
但仔细一想,张先生可是有句名言:“为了真理我半步不让。”
如此较真的一位经济学家,所下的每一个论断必然有它的依据。其实我们就从2019的今天往未来看,尽管深圳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但并不是没有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可能。
深圳今天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你可能根本没有完全知道。
关于房价,深圳也在慢慢想办法
不用我说,深圳最饱受非议的一点,就是其房价的高不可攀。
这令无数有志青年望楼兴叹,无奈返乡。
其实,高房价的背后是深圳土地资源的紧缺和城镇化推进的困难。两者都让开发商无法提供更多的房子,供给端已然尽力,需求端源源不绝。
深圳很聪明,它深知光靠公租房和人才公寓等政策的助力,对住房的解决只是杯水车薪。
于是开拓性地利用一些其他规划,力争让这里的人才,有个属于自己的家。
关于城中村拆迁难,深圳创新性地提出了城中村改造计划,在保留一定比例城中村的基础上,拆除部门违规建筑,全面改造城中村环境。
这不仅减少了政府的拆迁成本,也提升了租客的居住环境,还增加了统租保障房的供应,一举三得,未来可期。
关于土地不足,国家的大湾区战略来得正是时候,深圳建立临深一小时都市圈,让周边城市也能成为在深工作者的住处。
要知道,曾经也只有622平方公里的东京,在建立起了比它大20倍的首都都市圈的同时,也创造了经济的奇迹。
好在深圳不比香港,向北和向东都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临深的房价,还不至于扼杀年轻人的梦想。
无论是纽约、香港还是东京,高房价是任何一个经济中心不可避免的一个经济学规律,深圳会尽力权衡好房价对民生的不利影响和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带来的经济增长,绝不会让高房价成为其发展的阻碍。
没有文化,亦是文化
张五常在会上说:“人类历史上,我们很少见到一个经济发达而文化尘下的地方。但目前的深圳经济发展,没有歧视的利,高于文化欠缺的害。”
歧视这个东西在社会心理学中已被明确定义为一种刻板的心理现象,尽管这些年我们不断强调包容与接纳,但不可否认在北上广多多少少还是会受到本地人无形中的偏见。
但深圳这个地方,几乎没有本地人。
70年代那个小渔村的全村人民加上他们的远方亲戚也不过几十万,而今天的深圳却是多达2300多万人口。
他们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普通话说得也是天南地北,但心中的执念却极其统一,无非是淘金与逐梦。
新认识的朋友总会问一句:“你老家是哪儿的?”
就像几十年前的美国,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友好地攀谈着:“你来自哪个国家?”
不单是普通市民,政府公职人员、企事业领导干部,都是各地来的。大家抱团取暖,彼此接纳,在希望被包容的同时,也更能包容他人。
在这里,“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一点也不虚。其它城市或许也有类似的表达,却难以像深圳这般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包容与开放,已经融汇到深圳每一个人的骨髓之中。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也许就是其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
当然,历史文化的欠缺可能让市民们少了一些精神上的寄托与归属,也让这座城市少了一些立足的底气。
可是,巴黎的浪漫非一夜所至,纽约的自由也非一日而成,所有的文化都需要时间的积淀,相信随着历史的滚滚向前,深圳也会有其享誉世界的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