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城市有望放宽落户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为配合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近年来,国家在落户政策上频繁加码。
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同年还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
2018年,国家发改委印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要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大城市对参加城镇社保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5年。其中Ⅱ型大城市不得实行积分落户;Ⅰ型大城市中实行积分落户的要大幅提高社保和居住年限的权重,鼓励取消年度落户数量限制。
2019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正式公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在这份文件中,出现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即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的字样。
目前,我国仅有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提出,被全社会普遍认为是我国户籍制度将出现根本改革的标志,意味着国内99%以上的城市将放开放宽落户限制。
而今年4月发布的《重点任务》也指出,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次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到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尤其是提到就业满5年等情况的落户政策,具有较好的导向和意义。“我们认为,政策最核心的要点在于,未来只要不辞职,就有机会在大城市落户,这将是一个导向。”
陈秋霖告诉记者,我国的落户政策是分级对应的,也就是说,北京、上海这类特大城市当前不太可能会直接纳入政策放宽的范围,但政策导向对特大城市还是具有一定参照意义的。
多地落户实现“零门槛”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95亿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
尽管我国城镇化率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但从政策执行力度来看,全国多地在外来人口落户方面已经基本实现了“零门槛”。
以杭州为例,从今年4月起,只要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并缴纳社保的,就可直接落户。
再比如河北省石家庄市,从今年3月起,彻底放开落户门槛,全国公民仅凭身份证、户口簿就可向落户派出所申请户口迁入市区、县(市)城区和建制镇,而且配偶、子女、双方父母户口可一并随迁,真正实现“零门槛”。
而广州市从今年1月份以后,也全面放宽引进人才入户的年龄限制,学士、硕士和博士分别从35、40、45周岁调整到40、45、50周岁。
中国户籍制度研究领域专家王太元表示,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在于地方的态度。地方政府考虑到农民工市民化后,公共服务也要均等化,但公共服务的提供是需要地方财政拿出资金支持的,所以一些地方可能缺乏让流动人口成为城市市民的动力。但人来了,能为这个城市创造收益,地方财政的收入其实也有很大一块是这些(外来的)人员创造的,不给他们户口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