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末“吸金”因素多
近期央行逆回购操作更加频繁,量也有增多趋势,主要原因还是季末资金面偏紧。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指出,由于叠加政府债券发行缴款、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到期等因素,资金面偏紧,但这种偏紧是季节性的。
央行19日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显示:“为对冲税期高峰、政府债券发行缴款、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到期等因素的影响,维护季末流动性平稳,2019年9月19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700亿元逆回购操作。”
上周五下午开始,税期逐渐过去,资金面稍微好转,但仍旧不算宽松。当前,机构还在应对季末考核和长假备付,加上财政投放尚未到来,资金面仍然偏紧。23日上午盘中,DR001与DR007再次出现倒挂,超短期流动性比较紧张。此外,23日,Shibor几乎全线上涨。
数据来源:wind
季末流动性合理充裕
9月16日,央行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又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将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降准释放了大量流动性,主要是长期资金。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此次降准释放资金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还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可以降低贷款实际利率。
降准之外,在LPR与MLF利率挂钩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基准作用增强,20日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中,1年期LPR为4.2%,相比前值下降5个基点,为连续第二次下降。不少市场人士将此解读为“降息”。
对于是否会实施传统意义的降息,分析人士认为,四季度存在降息可能,实施时机仍在酝酿当中,不妨让降准和调降LPR等“子弹”再飞一会儿。此外,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在美联储年内两次降息,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纷纷降息并重启宽松货币政策,我国央行降息有空间,四季度MLF、TMLF等政策利率仍有调降空间和必要。
在降准、“降息”、公开市场操作对冲下,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当属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