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诺贝尔光芒下 青蒿素产业能否否极泰来?

[2015-10-09 11:43:12]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王亚军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直接反映到资本市场。假日后开盘第一天,中新药业、复星医药等股票就封了涨停板。然而曾是全国青蒿素重要种植基地和生产基地的四川,现在种与产都面临困境……

  辉煌的过往 种植和加工遍地开花

  时间回到10多年前,四川青蒿种植和加工产业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2004年,青蒿素药品被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抗疟一线推荐用药,全球对青蒿素原料的需求猛增,市场价也飙升至6000元/公斤。国内加工企业纷纷上马,从十几家猛增至100多家。仅我省就有协力制药、旭阳药业、川湘生化等近20家。一时间,青蒿素产能数倍放大,年产量达到2000吨左右。青蒿草的种植面积也猛增,特别是在四川、重庆等地。

  杨茂江回忆,2005年当地开始大规模种植青蒿,甚至将玉米地改种,满山遍野都是青蒿,“好看得很”。青蒿干品收购价一度高达每公斤12元,而每亩产量可以达到150至200公斤。

  烂市来得猝不及防。2006年,全球青蒿素市场需求只有一两百吨,中国产量是其十倍以上,价格急转直下,降到2000元/公斤以下。

  未知的将来

  目前用途狭窄 市场有限 抗癌功效还有待验证

  诺奖新闻似乎再次点燃了人们对于青蒿素的热情,问题是,能够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吗?

  “渺茫!”对此,刘建和的观点直截了当。

  在他看来,青蒿素的用途目前非常狭窄,仅仅用于治疗疟疾,市场空间非常有限,协力制药一家的产能就绰绰有余。如果用途得不到大扩展,青蒿素产业很难有光明的未来。

  另一位资深人士王美胜也持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过去几十年,受各种因素制约,我国对于青蒿素的应用研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此背景下,市场开拓无从谈起,如果基础的科学研究不跟上,青蒿素完全可能被“困死”。

  也有乐观的观点。四川同人泰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敏透露,有研究表明青蒿素已经被证实有抗癌的作用,这是一个比治疗疟疾更大的市场。

  国内外医学科研机构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作为抗癌新药物的临床前期试验。“一旦临床试验获得成功,就将大大促进国产青蒿素产业的发展,并将继续形成新一轮青蒿种植热和提取加工热。”杨敏表示。

  在遂宁,80后蔡彪还在从事青蒿种植。2012年,蔡彪回到老家安居区白马镇,成立立影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以“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规模种植青蒿近2000亩,年产青蒿叶200吨。

  加上另外一家合作社,当地青蒿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000亩。尽管目前市场行情低迷,销售价格倒挂,但他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在经过长达近10年的低迷之后,青蒿素产业终会阴霾散去,否极泰来。 (记者 梁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