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面对“稳增长”的内外压力,基建作为行之有效的老办法再次被寄予厚望,“老办法”可否缓释“新压力”?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分析,考虑到中国地大物博的要素特征,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战略纵深、国家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激励兼容、城市规划与乡村振兴的齐头并进,前景依旧值得乐观。
程实分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3%,较一季度增速有所下滑,但仍是当下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显现,中央财经委会议、国常会等多个重要会议强调了基建对“稳增长”的重要意义,明确扩大基建项目的投资范围,并引入社会资本拓宽基建的资金来源。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公共部门,社会资本对收益与风险的平衡更加敏感,年内传统基建领域的资金增量或较为有限,而潜在收益相对较高、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的新基建有望成为社会资本涌入的重要方向。
基于数据分析,程实判断,统计局口径下的传统广义基建(不包含信息、科技、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速或将维持在6.4%-8.2%之间,同时受疫情影响,二季度基建增速可能出现阶段性的下降;而在现代化基建战略定位全面提升的情形下,未被计入的算力网络、数据中心、智能物流等超前领域或将实现较高投资增速,新基建实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望显著提升。
回顾今年基建资金端的表现,程实发现存在三个典型特征。第一,预算内资金积极加大向基建的倾斜力度。从财政支出分项看,2022年3月交通运输和农林水事务的累计同比高达10.9%和8.4%,而去年同期为-7.8%和-5.5%。新增专项债向基建领域的拨付力度也同步加大。程实分析,1月和2月新增专项债投向基建比例分别为67.3%和60.8%,而去年12月这一比例仅为54.4%。另外,虽然土地出让金收入锐减引致的资金制约仍将长期存在,但随着房地产政策边际放松传导至市场表现回暖,这一压力有望在未来数月逐步减小。第二,防范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原则未见松动。今年以来城投债发行的审查审批仍旧从严,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的主基调并未改变,1-4月城投债融资7389.2亿元,较2020年和2021年同期明显减少。程实指出,根据Wind口径,在 2021 年城投债务“控增量+稳存量”的趋紧基调之下,城投债存量仍然多增超过2万亿,净融资额甚至超过2020年,因而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不容轻视,市场普遍预期今年监管大幅松动的可能性较低。第三,引导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5月11日国常会会议指出,“要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方式,盘活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以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和扩大有效投资、降低政府债务风险。”今年以来,仅有一支主投交通基础设施的公募REIT发行,预计在政策利好下,公募REITS发行将大幅加速。程实表示,综上所述,在全面加强基建的政策信号下,去年基建“缺项目”的情形在今年将大幅改善,但预算下的资金约束依旧有待突破。
程实指出,在上一轮基建潮中,铁路、公路和机场共同交织形成了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为我国发展工业制造、夯实出口韧性提供了重要土壤。而随着数字经济大时代的到来,以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一代基础设施也将为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带来大量增益。如果社会资本已经投资了相关赛道的标的,那么也将同步受益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升级,投资动力有望由此激发。由于新基建目前尚未被纳入统计局口径,因而社会资本在上述领域的投入不会完全反映在基建增速上,但算力网络、数据中心、智能物流等超前基建领域的超预期表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