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以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都受到新冠疫情的不同影响。在国际舆论中,出现越来越多诸如“中国制造跌倒、越南吃饱”的说法。在中国内地城市中,深圳外贸额常年登顶,今年一季度,越南全国货物出口额超过深圳,再次引发争议。
在越南制造崛起的背景下,中国会被替代吗?
5月31日,百度财经和北大国发院举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如何稳增长、提信心?"主题论坛。在论坛活动中,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刘元春,以及北大国发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都表示,没有必要担心所谓“越南替代中国”的问题,我们依然处于亚洲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和关键地位。
一方面,中国转移低端产业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另外一方面,东南亚制造的低端产业出口中国,中国自身的产业也在升级,这本身是好事。长远来看,世界是不可能离开中国的。不过与此同时,大国博弈背后的地缘政治冲击等因素,也值得我们注意甚至警惕。
中国会不会被替代?取决于创新水平,而不是成本水平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表示,今年3-4月中国进口数据的下降,引发了很多人对于越南、印度在经济复苏之后,对我国产业链替代的这种担心。
刘元春认为,从短期数据来看,这种担心的确值得高度关注。特别是在目前产业链世界性重构,尤其是美国以民族外交联盟和产业链联盟,实施遏制中国战略的背景下,进口数据短期下滑,以及由此产生的担心情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但是刘元春同时指出,如果拉长历史时间线来看,其实在2009年,也出现了“中国产业会出现大规模飘移”、“中国成本快速上升,会导致越南、印度以及墨西哥等地产业,替代我们”的说法。但是从2009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这些言论所说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恰恰相反,中国制造在整个世界中的份额,实际上是不降反升的。
刘元春认为,这背后涉及到一个思维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成本必须是上涨的。因为中国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的上涨、租金成本的上涨,是我们增长的一种效果,也是人民福利提升的一个结果。
如果经济增长很多,工人工资不上涨,“那麻烦了,我们就白增长了”。
从这个思路出发,刘元春表示,在中国制造崛起背后,成本上涨是必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可以大幅提高,那么整个产品的单位成本,其实并不会上涨太多。因此,中国会不会被其他国家全面替代,在纯经济角度,不是取决于中国成本水平,而是取决于中国的创新水平。这是问题的关键。
刘元春据此认为,拉长战线来看,在创新过程中,我们的一些产业出现溢出效应,这是正常的。只要我们的基本盘能够守住,我们依然处于亚洲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和关键地位,我们依然能够保证中国的大国地位。
在该问题上,北大国发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也持有同样立场。姚洋表示,很多人常说的“越南要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没有可能性的。
姚洋表示,越南去年的出口额是中国的零头,今年仍然有可能是中国的零头,“替代”是不可能的。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2年世界第一。姚洋表示,去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超过紧随中国的美国、日本、德国之和。这意味着越南要替代中国,可以说一点可能性都没有——即使将东盟十国相加,再加上印度,也没有这种可能性。
“不能期待我们永远做那些低端的东西,”,姚洋也认同,中国向外转移低端产业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另外一方面,东盟国家的低端产品制造多了,甚至反销中国,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对东南亚的出口是增加的,因为我们的,这离不开中国。欧洲今年一季度从中国进口16.7gw光伏组件,同比增长145%,将近1.5倍。
“经济逻辑摆在这里的,世界是不可能离开中国的。”姚洋称,脱钩实际上并没有反生,相反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国内外一些所谓“脱钩”言论,最后演变自我实现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