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2023-03-16 15:15:00] 来源:券商研报精选 编辑:东北证券策略团队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春节效应已消退,基金规模预计最晚4月回暖。(1)2022年市场偏弱赚钱效应下行是造成当前基金成立规模

  春节效应已消退,基金规模预计最晚4月回暖。(1)2022年市场偏弱赚钱效应下行是造成当前基金成立规模偏低的主因。(2)基金成立规模存在春节效应,当前春节效应已消退基金规模已逐步回升至年前较高水平。(3)复盘看,当信用周期开始上行时基金规模出现跳增,随后基金规模回落于低位维持9个月后开始上行。当前来看,信用周期上行下基金规模于2022年7月出现跳增,因此预计基金成立规模大概率4月回暖。

  避险情绪导致储蓄率高增,挤压投资需求。(1)M2-M1同比剪刀差不能解释基金规模的变化:M2-M1同比剪刀差领先基金规模,且在2021年后出现背离。(2)可用投资资金(投资=收入-消费-储蓄)增速可以衡量居民投资需求的变动,与基金规模具有明显的正相关,且解释了2021年后M2-M1同比剪刀差上行而基金规模下行的情况。(3)避险情绪导致储蓄增速上行挤压了投资需求:首先,消费者信心不足使收入-消费增速差偏离正常中枢,但波动相对较小。其次,避险情绪上行导致储蓄率高增,挤压了居民的投资需求。展望后续,收入-消费增速差相对平稳,则储蓄率的高位回落将使居民投资需求回升,推动基金成立规模回暖。

  资产荒是2019-2021年基金规模大幅上行的主因。(1)基金净值的提升能提高居民的权益投资需求,而净值提升的原因有二:其一,基金以沪深300为锚,市场上行推动净值上行;其二,机构化投资能够放大收益。(2)其他投资产品收益率下行变相提高权益投资收益率,如地产政策收紧房价下跌时基金规模明显高增;其他投资产品收益率在2016年后均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2019年流动性宽松下的资产荒是2019-2021年基金规模大幅上行的主因。当前来看,其他投资产品收益率有所分化,权益投资性价比相对上升。(3)机构化和传媒亦是推动基金规模上涨的助力。

  后续来看,2023年3-12月偏股型新成立基金规模仍可增加6800-15000亿。(1)投资资金回升角度:假设储蓄高位回落约4万亿成为可用投资资金,按5.07%-21.9%转化比进行权益基金投资,则预计后续基金成立规模可增加6882-15307亿;(2)市场上行角度:假设市场上行,按40%、30%、20%的区间涨幅进行预估,基金净值提升吸引居民资金进入权益市场,预计后续基金成立规模可增加约为6800-14300亿。

  2023年公募配置方向为为市场上行及机构化投资的有效性。我们认为基金产品净值提升的原因主要为市场自身上行驱动以及机构投资有效性的放大作用。(1)基金投资以沪深300为锚。对比单位基金净值和沪深300可以看到两者高度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2;可以看出作为典型的机构资金,基金明显偏好以沪深300为主的核心资产,当沪深300明显上行时,基金规模亦大幅上行。(2)机构化投资相对一般投资者能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对比沪深300/上证综指和新发基金规模,在2017年后两者相关性较高,即沪深300明显获超额收益的背景下吸引增量资金入市,而沪深300相对下跌后基金规模亦显著下滑;这主要由于机构投资的专业性,能通过调整仓位、止盈止损等方式较一般投资者获得超额收益,因此市场上行时机构化投资能够放大收益,亦更能吸收居民资金入市;从华润私募指数上看,其与沪深300的波动几乎一致但高于沪深300便是印证。展望后续,根据我们的盈利信用框架,当前仍处于信用上盈利下阶段市场偏震荡,盈利周期拐点预计于二季度见底后市场开始上行,届时基金产品净值亦将开始上行,同时在机构化投资有效性的推动下,基金投资所获得的超额收益将进一步吸引居民资金入市,因此基金成立规模亦将于4月开始持续上行。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其他投资产品收益率下行变相提高权益投资收益率。从替代需求角度来看,当可用投资资金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产品收益率下行将导致该类型的投资资金流向相对高收益或者相对低风险的投资产品,因此非权益类型的投资产品收益率下行,则变相提高了权益投资收益率。我们以房地产投资为例,当房价明显下跌时,新成立基金规模明显出现高增,如2012年、2015年、2018年和2020年政策收紧限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即当房地产的投资收益下行时,居民端将寻求能够替代房地产的投资产品。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资产荒是2019-2021年基金规模大幅上行的主因之一。(1)从不同类型的基金单位净值可以看到,2017-2021年股票型基金净值明显上行,而债券和货币基金表现相对稳定,波动幅度较小;虽然其中另类投资基金具有较高的基金净值波动,但相对于一般投资者即普通居民而言,如对冲基金、大宗商品等具有更高的投资门槛而将一般投资者拒之门外。(2)对于一般投资者能够较容易接触的其他类型投资产品的收益率在2016年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一,余额宝从2014年的6.7%持续下行至目前的1.6%左右,基本与一年期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相同。其二,3个月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亦从2014年5.9%下降至目前的1.48%,而不同周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由于2014年后刚兑危机,导致后续的资管新规出台打破刚兑而实行净值化管理,也即投资风险趋同下居民或更愿意选择可能带来高收益的基金投资。其三,P2P于2018年频现暴雷,随后2019年发布《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2020年11月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完全归零。其四,2016年底首提房住不炒,地产进入长期调控阶段;房价波动从2019年后增速持续下行。当前来看,投资产品收益率受风险影响明显分化,风险较低的产品收益率亦相对较低,若追求相对高收益则风险较高的产品中P2P已经终止,房价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几乎难以回到5%以上的区间,因此当前各类投资产品收益率不会发生较大的积极改变的情况下,权益投资的性价比相对上升。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机构化和传媒亦是推动基金规模上涨的助力。(1)对比陆股通净买入和沪深300/上证综指可以看到,当2016年8月深股通开通以后外资加速流入,而沪深300在2017-2021年期间明显获超额收益;主要由于外资更倾向于投资高ROE的行业龙头,基本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相吻合。在外资加速流入背景下,机构偏向的核心资产的投资价值逐步显现,因此机构化亦是2017年以后基金净值快速上行的重要原因之一。(2)新闻传媒的宣传功能具有放大器作用。当基金收益持续上涨时,媒体的宣传能够进一步吸引居民资金入市推动市场的持续上行,进而导致基金净值的快速上行,形成较强的正反馈效应。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2.3 后续基金规模空间有多大?

  我们分别从可用投资资金回升和市场上行两个角度进行测算,预计2023年3-12月新成立偏股型基金约为6800-15000亿。

  可用投资资金回升角度:

  ① 假设收入-消费增速差保持平稳或者小幅下行,则可用投资资金的增量主要来源为储蓄即人民币存款的回落;

  ② 假设2023年后续每月新增人民币存款从当前的1.3万亿中枢回落到8000亿中枢水平,则3-12月约共有5万亿人民币可作为需求端的新增可用资金;

  ③ 假设按照2018-2021年的新增人民币存款和新成立偏股型基金的比值(5.07%-21.9%)作为转化参考比,剔除2022年的原因在于市场明显下行且疫情防控对经济明显压制,则可增加约2535-10960亿规模;

  ④ 参考处于相同环境下的2018年-2019年(宏观环境为信用和盈利经历筑顶回升,新增人民币存款约为8000亿)的新发基金规模平均为4347亿作为基准值;

  ⑤ 因此,2023年3-12月新成立偏股型基金可增加6882-15307亿。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市场上行角度:

  ① 假设2023年市场为上行市(根据我们盈利信用框架,2023年信用上行而盈利触底上行),根据以往信用盈利双上的上行市中沪深300的年涨幅为21.78%(2017年)~36.07%(2019年),则沪深300涨幅的乐观/中性/悲观估计分别为40%/30%/20%;

  ② 根据乐观/中性/悲观假设,可以计算得出沪深300的中值点位分别为4259/4452/4646,以此作为估计基准;

  ③ 通过沪深300-基金净值的线性模型(相关系数为0.92,R²为0.85),测算单位基金净值分别为1.38/1.42/1.47元/份;

  ④ 通过基金净值-新发基金规模的多项式模式和指数模型(相关系数为0.66,R²为0.48/0.46),测算2023年偏股型新成立基金规模约为7500-15000亿。

  ⑤ 当前已发行700亿的基础上,则2023年后续偏股型新成立基金规模约为6800-14300亿。

  ⑥ 但通过基金净值-新发基金规模的模型测算,R²相对偏低,未充分考虑由于储蓄率回落、投资情绪高涨等原因造成的极值波动,实际规模或存在超预期情况。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总结来看,2023年3-12月基金成立规模有望回升,预计新增规模约为6800-15000亿。储蓄率下行的时间和空间是基金成立规模能否超预期增长的关键;受企业盈利回升基金净值上行叠加居民投资端资产荒的背景下有望加速回升。剔除极端环境下,预计2023年3-12月偏股型新成立基金规模预计为6800-15000亿。

  03

  2023年后续公募基金偏好的方向

  回顾2022年公募基金持仓结构变化,并展望2023年持仓的变化可能性,我们选取成立期满2个月且在运作中的主动偏股型基金(口径为开放式普通股票型、开放式偏股混合型、开放式灵活配置型、封闭式普通股票型、封闭式偏股混合型、封闭式灵活配置型)作为样本。

  3.1. 复盘2022年配置思路

  市场下行持基情绪偏弱导致基金持仓占比下行。截至2022Q4,公募重仓股总市值为20781.70亿,较2021Q4的26144.80亿持续下行,在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占比亦从2021Q4的6.30%下降至2022Q4的5.83%,重仓股市值和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占比下降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市场自身下行造成了持有市值缩减,其二是基金持续净赎回进一步使重仓股市值占比下降。虽然2022年整体净赎回合计为673亿相对于2021年4624亿明显偏低,但赎回情绪(净赎回/新成立)2022年最高值为-768%,而对比2021年仅为-135%,2022年基金赎回情绪明显偏高是公募基金总规模下行的直接原因。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总体来看,2022年科创板持仓上行而主板下行。(1)板块持仓方面,科创板持仓上行而主板下行。对比各板块的持仓占比可以看到:主板仓位有所下行,从2021Q4的72.67%下行至2022Q4的70.37%;创业板仓位小幅下行,从2021Q4的22.39%下行至2022Q4的21.73%;科创板仓位上行较多,从2021Q4的4.94%上行至2022Q4的7.90%;北证仓位占比较小,在0.06%-0.15%区间波动;总体来看,科创板仓位上行趋势明显,而主板仓位下行为主要贡献项。(2)板块超配比方面,科创板超配比上行而主板下行。对比各板块的超配比可以看到:主板超配比小幅下行但并未至极低位,从2021Q4的-6.02%下行至2022Q4的-7.93%远低于2016Q2的-15.06%;创业板超配比保持稳定,从2021Q4的5.65%小幅上行至2022Q4的5.87%低于2021Q2的8.17%;科创板超配比持续上行,从2021Q4的0.37%上行至2022Q4的2.06%。总体来看,主板仍是基金仓位的主要方向,科创板仓位的提升表明国家战略推动下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标的成色亦不断提升,长期趋势看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趋势。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分行业上看,超配食品、电新,低配非银和银行。从各行业的超低配来看:明显超配且超配比相对稳定的包括食品饮料和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超配比相对较高的包括医药、国防军工和电子,其中电子板块超配比下滑较为明显从2021Q4的5.71%快速下行至1.13%;明显低配且相对稳定的包括非银行金融和银行;超配比处于低位的包括电力及公用事业、建筑、机械、计算机等,其中计算机板块超配比上行较为明显从2021Q4的-2.26%上行至2022Q4的-0.26%。总体来看,超配行业主要为景气高盈利稳定的成长型行业,而明显低配金融房建及景气处于下行期的TMT行业。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具体来看各季度的市场行情和基金行业持仓变化:

  2022Q1配置思路:信用盈利双下配置防守,主线行情越跌越买。(1)宏观环境处于信用盈利均下行阶段,经济明显偏弱背景下行业配置方向偏防守,明显减配电子(-1.42%,超配比变化,下同)、计算机(-0.69%)等TMT行业。(2)“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后价值风格景气预期有所提升,政策持续推动经济修复背景下周期板块成为主要增配行业,如有色金属(0.58%)、基础化工(0.40%)等。(3)新能源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行情,自2020年以来明显超配,而当市场持续下行新能源的配置性价比突出,即使电力设备及新能源Q1下跌-18.31%公募基金亦超配环比上升1.18%。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2022Q2配置思路:疫后修复叠加政策催化,主线行情坚定持有。(1)疫情高峰回落叠加政策持续催化,疫后修复背景下消费尤其是一季度减持较多的食品饮料(2.03%)和消费者服务(0.32%)等超配环比提升较多;同时政策持续催化,尤其是新能源车政策频出,汽车(0.73%)超配比亦明显提升。(2)需求预期回落叠加盈利持续下滑,电子超配比从2022Q1的4.12%下行至2022Q2的1.64%。(3)新能源仍旧是2022年的主线行情,尤其是在疫情压制下新能源在高景气推动下盈利持续上行,电力设备及新能源(0.78%)明显超配且超配比进一步提升。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2022Q3配置思路:经济修复不及预期配置回归防守。(1)虽然政策持续出台,但经济修复仍旧偏弱,尤其是存在疫情的持续扰动,配置方向偏稳定防守,包括国防军工(0.66%)、交通运输(0.52%)和煤炭(0.29%)等。虽然TMT板块跌幅靠前,但整体TMT板块估值明显处于低位,计算机(0.23%)存在改善预期下超配比有所回升。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2022Q4配置思路:预期改善且低位是重点配置方向。(1)二十大胜利召开,政策对计算机和医药等行业表述相对积极,同时计算机和医药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预期明显改善背景下配置性价比凸显。(2)能源危机背景下,新旧能源成为2022年投资主线,包括煤炭(-0.41%)、有色金属(-0.37%)、汽车(-0.35%)、电力设备及新能源(-0.26%)和石油石化(-0.17%)等与新旧能源相关的行业超配环比明显下降,主要在于景气高位有所回落且估值处于历史相对高位。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复盘总结来看,公募基金配置思路主要包括:其一,经济周期轮动提前布局;其二,主线行情(高景气行情)持续布局;其三,预期改善且明显低位的积极配置;其四,景气短期见顶且估值高位的有所减配。

  3.2. 展望2023年公募配置方向

  展望2023年,公募基金的配置方向可能为:一季度配置高景气且政策催化的计算机等;二季度后增配经济修复预期推动且估值回落的金融地产和消费等;下半年后盈利和信用双双上行,将明显增配TMT为主的成长;作为产业主要发展方向,国企改革、机械、电子超配比或呈趋势性上行。

  国内企业盈利周期见底于2023Q2,行业轮动左侧布局。我们对工业企业利润的拐点做出预判,核心在于库存顶领先盈利拐点12个月的规律,以及盈利分项在2023年上半年的修复节奏(出口下、基建上、地产与消费弱修复),可大致推断2023年二季度大概率会出现盈利拐点。根据我们的轮动框架,在信用上盈利下电力设备和计算机占优,信用盈利双上则消费和TMT占优;作为典型的左侧资金,公募基金在一季度配置高景气且政策持续催化的TMT等;二季度后将逐步增配经济修复推动的消费和TMT。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政策导向关注稳增长、扩大内需、科技与安全。政策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方向,往往对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修复的节奏起到启示作用。(1)稳增长角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经济工作重心是“稳增长”。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目前地产行业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地产相关的支持政策仍有空间,地产行业复苏节奏有望延续,根据《柳暗花明,慢牛来临——20230209》中提到地产销售或于4月迎来拐点。(2)提振内需聚焦消费和投资,消费方面,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投资方面,关注先进制造和新基建。(3)科技与安全角度,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政治局会议关于科技和安全的重视,科技方面明确指出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方向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安全方面则要求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近期中美摩擦持续明显限制对半导体产业发展,或倒逼国内加速推动半导体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总体来看,稳增长角度推动下金融地产有望二季度迎来修复,而扩内需推动下机械尤其是先进制造方向投资有望加速,安全方向受中美摩擦影响电子或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

  【东北策略】基金规模回暖的时间和空间

  风险提示:经济修复、政策出台不及预期,地缘冲突发展超预期

查看更多:基金   规模   资金   居民   市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