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策略观点:这一次TMT行情的特殊性
从2022年10月中旬以来,计算机板块比较强势,累计跑赢万得全A指数43%,但同期成长风格指数/万得全A指数并没有明显的超额收益,这是较为罕见的。我们认为,2018年以来,从市值占比来看,新能源、医药、半导体等板块的成长股占比逐渐提升,TMT板块的市值占比逐渐下降。由此会导致我们不能以计算机(或TMT)行情本身推断未来的成长风格,未来甚至可能会出现计算机牛市和成长股熊市的组合。因为:(1)从估值来看,计算机PB/全A指数PB去年底恰好是历史性低点,和2013年初、2019年初较为类似。但同时,成长风格指数PB/全A指数PB,去年底只是处在历史中位数水平。(2)从盈利角度来看,2013和2019年初,大部分板块ROE均处在底部区域,但当下并不是。(3)2019-2022年,成长型基金数量大幅增加,存量成长基金很多,一旦TMT出现上涨行情,成长基金在成长股内部调仓的资金规模可能会比历史上更大,同时由于成长型基金去年以来业绩一般,所以增量基金可能会偏少。整体市场层面,我们认为月度内,指数依然会偏震荡,由于私募仓位偏高、政策预期落地、市场进入验证盈利的阶段,股市或需要通过震荡等待真正的盈利趋势回升。
(1)计算机强势,但成长股整体不强。从2022年10月中旬以来,计算机板块比较强势,累计跑赢万得全A指数43%,但同期成长风格指数/万得全A指数并没有明显的超额收益,这是比较罕 见的。 历史上,2018年Q1以前,计算机的超额收益基本上同步代表着成长股的超额收益。 2018年Q1以后,两者走势的偏差开始逐渐增大。 2018年Q1-Q4,成长股是熊市,计算机跑赢指数; 2019-2020年Q2成长股逐渐走强,计算 机表现更强; 2020年Q3-2021年,计算机熊市,但整体成长股是牛市。
(2)估值和业绩兑现限制了TMT行情往整个成长扩张的能力。计算机与成长整体风格的偏离,我们认为核心原因是,2018年以来,从市值占比来看,新能源、医药、半导体等板块的成长股占比逐渐提升,TMT板块的市值占比逐渐下降。由此会导致我们不能以计算机(或TMT)行情本身推断未来的成长风格,甚至可能会出现计算机牛市和成长股熊市的组合。
从估值来看,计算机之 所以去年底以来最强,我们认为,原因之一是,计算机PB/全A指数PB去年底恰好是历史性低点 ,和2013年初、2019年初非常类似。 但同时,成长风格指数PB/全A指数P B,去年底只是处在历史中位数水平,相对估值水平远高于2013年初和2019年初,这可能会较大地影响TMT行情的外溢。
从盈利角度来看,2013-2015年TMT牛市期间,由于并购的影响,TMT板块ROE小幅抬升,但利润大幅增长。与此同时电气设备、军工、医药等板块也受益于并购的影响,利润强度也有一定的回升。2019-2021年的TMT牛市期间,ROE大幅回升的行业主要是半导体和新能源,计算机和传媒偏弱,但也是底部企稳的状态。如果现在的TMT是新的一轮牛市,则成长板块间的盈利格局会有很大的差异,因为站在2022年底,并不是所有的成长股盈利都处在低位。
(3)成长型基金配置方向的内部腾挪力量较大。历史上每一次领涨赛道变化的时候,均有基金调仓转换配置的影响。但由于2019-2022年,成长型基金数量大幅增加,而新能源、半导体、医药等成长性行业2022年偏弱,成长型基金的业绩压力相对更大一些。一旦TMT出现上涨行情,存量基金或主动或被动,调仓的规模可能是较大的。我们认为这一特点也导致最近的TMT行情走得比较快。
(4)策略观点:估值修复或进入尾声,震荡等待盈利。2022年10月底-2023年3月初,由于疫情政策变化和稳增长政策的持续推进,大部分板块年度景气度均出现了反转的逻辑,所以各板块快速轮动抬升估值。但随着两会的结束,一季报逐渐临近,业绩和景气度数据的兑现成为重点。由于经济尚处在恢复的初期、疫情后经济最容易恢复的第一个季度也已经结束,Q2经济恢复的速度可能会略有放慢。并且由于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加息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出现新的变化,美国经济存在衰退的可能。所以我们认为,股市或需要一段震荡继续等待盈利的真正兑现。<?XML:NAMESPACE PREFIX = "O"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行业配置建议:熊转牛第一波估值修复或已进入尾声,配置风格偏向防御,重点关注行业的业绩兑现。去年底以来股市处在熊市见底后的第一波上涨,因为大部分板块尚未在业绩层面证明景气度回升,所以大部分板块都是估值修复。由此导致各板块收益率很难拉开差距,轮动较快,但随着第一波上涨结束,市场可能会进入估值回撤阶段,我们认为业绩兑现和防御属性或将成为二季度最重要的选股思路。建议关注业绩兑现确定性较高的出行链和价值中低估值方向。
(1)成长Q2可能会偏弱,全年关注新赛道。几乎每一轮牛市都会有新的成长赛道走出来,2023年是关注新赛道的重要年份,重点关注过去2-3年表现相对较弱的成长,比如计算机、港股互联网、机械设备等。这些板块过去几年受宏观需求和监管政策影响,成长性被压制,年度逻辑正在反转。但短期来看,部分成长1-2月涨幅较大,一般Q1后期-Q2季节性风格不利于成长,或可以等Q2后期再重点配置。(2)金融地产低估值,或可以超配到2023年年中。银行地产的超额收益大多出现在经济下降后期到经济回升早期,在经济确定改善之前,反而更容易产生超额收益,我们认为,2022-2023年上半年可能均处在这一阶段。(3)消费中,我们认为疫情和地产政策驱动的修复是年度逻辑,不只是短期博弈性逻辑。去年以来,受疫情和房地产景气度下降影响,消费整体调整较多,整体风险释放较为充分。消费股整体或有年度行情。短期来看,重点关注业绩兑现确定性高的出行链(比如酒店、航空)。(4)周期长期逻辑好,但Q2可能会受到海外经济波动的影响。受益于经济预期的回升,去年底以来涨幅较大的周期大多是过去两年较弱、且和国内经济相关性高的板块。这一过程Q2可能会告一段落,Q3开始周期股可能会重新开始演绎长期(产能&;价格中枢)逻辑。
2
上周市场变化
上周A股主要指数都上涨,创业板指(1.23%)、中小100(1.22%)、创业板50(0.81%)领涨。申万一级行业上周涨跌不一,石油石化(3.47%)、休闲服务(2.77%)、传媒(2.41%)领涨,建筑装饰(-3.10%)、国防军工(-3.09%)、房地产(-3.09%)领跌。概念股中,打板指数(6.28%)、独家药指数(5.93%)、啤酒指数(5.90%)领涨,房屋租赁指数(-4.80%)领跌。
风险因素:房地产市场超预期下行,美股剧烈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