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排行榜 > 正文

不敢退休 农村老人为养家省吃俭用

[2015-11-01 12:29:54] 来源:新浪 编辑:王亚军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当整个社会还在纠结延迟退休政策时,我们不禁在想,那些农村老人和高龄农民工怎么办?农村老人和高龄农民工背负着沉重的担子,挣钱不仅是为养老,也是为养家。中国农村应当以土地要素市场化为中心,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产业,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

  当整个社会还在纠结延迟退休政策时,我们不禁在想,那些农村老人和高龄农民工怎么办?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在劳动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统筹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保障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他们的退休和养老问题更应该得到关注。我们希望通过对珠三角农民的采访,调查了解即使中国相对富裕地区的农村老人和返乡农民工,他们的生活点滴和他们的现状,真实地解读广东农民养老之困。


75岁的赵仲均被患有精神病的儿子暴打后,骑上三轮车带他去大排档打牙祭

  不仅为养老,也为养家

  江门鹤山古劳镇,正午,西江畔,“彩虹”肆虐一月有余,除了江边倒伏的芦苇和连片的野草,早已见不到台风踪迹。虽然已近深秋,江水退却,但温度依然不减,暖风卷着鱼腥味扑面而来。堤外的杂草中,仍是积水的沼泽地,深浅难测,穿着雨鞋的李宝群,只能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她需要的,是被洪水带到沿岸的干枯木材,这是家里未来一个月煮饭烧水的柴火。

  “彩虹”的威力显而易见,家中种植的七分地蔬菜瓜果全部被淹没在洪水中,水退后,颗粒无收,相当于损失了小孙子一个月的幼儿园学费。李宝群身材瘦小,褐色的脸上满是江风刮出的皱纹,斗笠下的脸上汗流满面,这让已68岁的她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大。收集的柴火每一捆都有上百斤,李宝群利索地捆绑,让每捆的重量都接近平衡,再选一条结实的木头做扁担,颤悠悠地一担一担挑上大堤。干完超出她年纪可承受的体力活,接下来的是擦擦汗,赶回村中为3岁的孙子做饭。

  古房、古榕、古桥、古码头……鹤山古劳水乡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被誉为珠三角最后的原始水乡。这里的农民生活画面也是珠三角普通农民生活的典型。48年前,古劳镇上升11队南安社村20岁的李宝群认识了同村同龄的男青年李锡煊。“和他结婚是因为他会培育桂花鱼苗。”李宝群说,在当年,懂技术的男青年特别受女性欢迎。在接下来的10年里,夫妻俩一共生下四个女儿,他们也希望有一个儿子,但事与愿违。

  上世纪90年代初,丈夫李锡煊带着她到5公里外的古劳镇,成为江门鹤山市第一批农民工,李锡煊在工地做泥水工,李宝群打下手,靠卖苦力养活四个女儿,这一干就干到四个女儿都长大成人。“两人累死累活,每天收入不到50元,仅能维持全家的最基本生活。”2012年,夫妻二人回到南安社村准备安享晚年,不想又飞来横祸,二女婿因病去世,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离古劳20公里的佛山高明区三洲上良村,是珠江三角洲的发达地区,比李宝群大15岁的杜六妹在屋外砍柴火,地上堆满杂乱的树枝。正逢观音诞,四处传来鞭炮声,杜六妹顾不了这些,83岁的她已花了6天时间准备柴火,要为接下来的降温天气做准备,以省下每罐80元的煤气钱。

  她有三女一子,在农村,多子女的家庭不算稀奇。上良村紧靠高明区城市中心,他们夫妻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完全靠土地吃饭,杜六妹常年负责种植自家的4亩水稻。

  种植水稻入不敷出,丈夫赵有诺在世时打些散工补贴家用,大多是帮村民的鱼塘收鱼,这份不固定的工作,每次可为家庭带来30- 40元的收入。为了增加收入,夫妻两人还在农闲时种了3亩多西瓜,经常可在公路边见到夫妻俩摆卖的身影。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养老   农村老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