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电信诈骗“剧本”翻新神速 用户成“惊弓之鸟”

[2016-01-02 17:41:27]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三点水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一条短信能盗卡?——电信诈骗“剧本”翻新神速 用户成“惊弓之鸟”。

电信诈骗,剧本,神速,用户,

  花样不断:从“乱枪打鸟”到“精准下套”

  从最初的中奖、房租汇款,到网银升级、邮包藏毒、退税补贴,再到盗QQ号冒充熟人、机票改签、冒充公检法机关、冒充税务人员、伪造网上通缉令,如今诈骗类型已扩展到数十种,五花八门、覆盖面之广令人防不胜防。

  “这里是**公安局,我们正在调查一起洗黑钱案件”、“你可去114查询这个号码(是否真的是官方电话)”“我们待会会用一个公安局里带录音的电话打给你做笔录”……这可不是什么警方录音,而是在警方缴获的诈骗作案“剧本”中常见的设计对白。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冒充公检法机关电话号码,还出现了让事主登陆虚假的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查看带有事主身份信息的“通缉令”的花样,以此唬住受害人而得手。广州市民张先生正是在误导下登陆假网站看到假通缉令后信以为真,最终被骗数万元。

  广州、深圳警方告诉记者,诈骗分子还紧跟社会热点设计骗局。2014年以来,相继出现了利用马航失联、中央巡视组、“爸爸去哪儿”节目等热点事件编造虚假信息实施的诈骗犯罪。警方查处的案件还显示,不少诈骗团伙已经从过去的“乱枪打鸟”升级到“精准下套”。

  被以“火葬费补贴”名义骗走5万元的王女士,“中招”的关键就在于诈骗分子准确地说出了她的姓名和孩子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时间。

  类似的“精准下套”源于诈骗分子想方设法收集了个人信息。据广东警方介绍,过去他们往往用群呼、群发设备漫天撒网式打电话、发短信,成功率较低。现在逐渐发展成通过购买或利用钓鱼网站、黑客攻击、木马盗取等手段收集个人信息,由于能准确报出姓名、身份证号甚至住址、家庭情况、车牌号等信息,诈骗犯罪得手率更高。

查看更多:电信诈骗   剧本   神速   用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