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拼多多刷单被调查 两分钟三步骤就能刷一单

[2019-04-29 14:31:00] 来源:PingWest品玩 编辑:未知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安全提升销量”、“一站式提升权重”、“简单人性化操作”……这些充满诱惑力的广告词来自刷单平台,并共同指向一桩大生意:为拼多多刷单。

  刷单背后的GMV饥渴

  自3月13日公布2018年财报以来,不到一个月里,拼多多的股价已经跌去了三成。

  2018年第四季度,拼多多的市场营销开支高达60.24亿,但总营收仅有56.539亿,这意味着,拼多多每砸一块钱,获得的营收不过9毛4。

  这还是客气的算法。拼多多的营业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在线市场服务收入,小部分来源于交易服务收入。所谓“交易服务收入”,主要用于支付商家给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支付处理费,说白了,左手进右手就要出。

  拼多多真正的收入来源,其实只有主要由广告和罚款构成的“在线市场服务收入”。而2018年四季度,拼多多的在线市场服务收入仅有50亿。换句话说,拼多多在外面打广告花了60亿,商家在拼多多上打广告给了50亿,单这一项一进一出,就是10个亿的净亏损。

  投入和产出的不成比例,让资本市场敏锐地注意到拼多多的一个指标——变现率(take rate)。从2018年年中以来,拼多多的变现率节节走低,四季度达到2.76%的低点。

  所谓“变现率”,就是营业收入和GMV(交易额)之间的比例,是衡量电商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指标。

  一般而言,当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没有明显变化时,变现率应该相对稳定。当然,随着营销大促等活动的进行,商家广告投放意愿强化,变现率会出现明显的冲高。

  所以,变现率低点出现在四季度很不寻常。因为四季度有拼多多周年庆、双11、双12三个大促,商家的广告投放意愿应该最高。

  拼多多官方的解释是,对商家的补贴变多。然而36氪《智氪研究》援引一位匿名资本市场人士对大量商家的调研指出:拼多多并没有特别大力度的新补贴政策。

  在正常情况下,广告投放需求会和GMV成正比。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变现率的异常走低,原因可能只有一个——刷单。

  拼多多刷单之所以畅行无阻,原因也在这里。刷单的商家多是低端的商户。对拼多多而言,它们虽然贡献不了广告收入,但通过刷单为平台贡献GMV和交易服务收入,满足了拼多多的GMV增长饥渴。

  2018年四季度,拼多多GMV的环比增幅为73%,但交易服务收入同期增长幅度仅为48.5%,而在2017年,交易服务收入的环比增幅和GMV增幅是基本相同的。这让拼多多的GMV更加值得怀疑。

  拼多多从来从来不公布自己的单季度GMV。相较于其他电商企业按季度披露GMV及相应的GMV同比、环比增速,拼多多的GMV披露口径是“过去12个月的GMV”。

  36氪资深分析师刘一鸣在《拼多多的数字游戏》一文中指出,通过这种滚动计算可以放大增速,“能够把早期的高速增长尽可能的往后移,其同比增速会远大于单季度GMV的同比增速。”

  即便如此,根据拼多多的“12个月GMV同比增长”,最新一个季度的增长率较单季度的增长率数值高出70%以上。2018年四季度,拼多多连续进行“周年庆”“双11”“双12”三个大促,相较于2017年的相对低基数,GMV同比增长也已首度跌至200%以下。

  资本市场对于拼多多的估值来源于其增长潜力,一旦增速减缓,市值就会回调。尽一切办法维系其GMV增速甚至不惜放任GMV注水,正是拼多多刷单行业如此火爆并不断升级的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刷单成为平台、商家和刷单公司共同的大生意。

  虎嗅网曾刊发《拼多多原形毕露》一文中分析,审计师实际上难以核查拼多多的GMV:“采用平台模式的电商,第三方卖家有刷单蒙骗消费者的动机,而平台也有刷单蒙骗投资人的动机。

  就好比学生想作弊,监考的又是任课老师,奖金与学生成绩挂钩,考场‘全封闭’,外人无法‘窥探’……这样考出的成绩价值为零。”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