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发险”不是真正的保险
用了“险”字,就是保险了吗?记者注意到,所谓的“脱发险”产品详情显示,其背后并没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根据设计规则,在活动结束后,由“网易考拉工厂店”公布获得补偿的用户名单并赔偿。
在业内人士看来,“奇葩保险”即使再奇葩,还是由正规保险机构发行的产品,而所谓的“脱发险”根本就不是保险,却打着保险的旗号,让人误以为是保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产品促销的角度,对产品效果作出一些承诺是可以理解的。但用了‘险’就打了保险的擦边球,这种促销方式就要斟酌了。”他解释称,对保险的界定,应该是持牌机构才可以发行保险产品,而作为非保险机构的商家,打着保险的名义进行促销是不合适的。
事实上,即便是由保险公司发行的产品,也要遵循保险的基本原则,体现保险对客观事件的风险管理功能,不能让“险”字有名无实。
2013年以来,以“中秋赏月险”为典型,一批所谓的互联网保险创新产品浮出水面。不过,此类产品很快因涉嫌违规被叫停。继上述“中秋赏月险”之后,同样有“博彩”之嫌的“雾霾险”等奇葩险种也陆续被叫停。
监管曾多次提示“伪保险”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监管部门已对多起“打擦边球”行为发出风险提示,“贴条险”“跌停险”“恋爱险”等都曾被点名。
2015年3月,原保监会就曾发布《关于防范“贴条险”风险的提示》称:“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该销售平台不隶属于任何保险公司。‘贴条险’针对违法行为提供赔偿,既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也不符合保险原理,有关机构和人员涉嫌非法经营保险业务,请广大消费者注意防范风险。”
同年4月,原保监会发布《关于“跌停险”的风险提示》并表示:“目前,我会未接到有保险公司开发此类险种的报告。该投资社交平台虽然声称正在与保险公司合作,计划利用保险公司的优势推出该款产品,但是其通过网站预约投保的行为有违法之嫌,我会将对相关情况作进一步调查,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时隔近三年后,某互联网平台销售的“鹿晗恋爱险”引来市场关注,该产品以在一定期限内公众人物是否保持恋爱关系为赔付条件。2018年1月,监管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互联网伪保险产品的风险提示》,明确指出公众人物“恋爱险”并非保险产品,不符合《保险法》规定,也不是由保险机构开发和销售的。
监管部门还强调,保险消费者要提高警惕,谨防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的虚假保险产品、项目;购买保险时,认真核实是否由保险机构提供保险服务,仔细阅读保险合同、了解保险保障内容,注意识别真假保险,选择合法保险产品。如果遭遇以保险为名实施的赌 博、诈骗,请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业内人士看来,借“险”之名做营销得不偿失。朱俊生就表示:“对于上述商家而言,改个名字,不用‘险’这个字也不影响其促销的本质。”
从目前各国保险法立法情况来看,都明确规定保险产品遵循可保利益原则,既有效保障保险的补偿机制,也防范道德风险、限制赔偿程度、避免赌 博行为。而此类营销创新活动,仅为取得一时博取眼球的效果,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于如今市场上浮现的“脱发险”,商家是否在监管范围呢?朱俊生认为:“原则上说,银保监会监管保险机构,而商家的不规范行为应由市场监督部门监管,但对于不具有保险资质的机构打着保险的名义或是旗号,银保监会也可以作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