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从王永庆的经营之道看怎样度过危机

[2015-07-27 15:53:40] 来源:网络 编辑:南山雨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如果要问企业界哪个中国人最有名,恐怕当地企业家眼里,王永庆是最有名的,可与体育明星姚明、休斯顿火箭队媲美。他们把每年的5月19日命名为“王永

  但基于战后工业复兴的前景,王永庆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办塑胶厂。对于这个风险大、利润不高的项目,他并不是心血来潮,在决定之前他做了周密的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讨教过,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私下去日本考察过。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用作制造聚氯乙烯(PVC)塑胶粉,这对发展塑胶工业绝对是一个大大有利的条件。

  消息传出,有人公然断言称,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

  1954年3月,王永庆和商人赵廷箴等人合作,兴建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台湾塑胶工业公司。当时,他的塑胶公司月产量仅仅100吨,是全世界规模最小的塑胶工厂。而同时期的日本或欧洲的工厂月产量已经达到3000吨以上,他的产品根本没有规模效益可言。

  投产初期,王永庆的公司面临两个严峻的形势:一者是市场需求,当时台湾的月需求量只有50吨,这意味着公司每月有一半的库存;二者,更大的困难是产品的质量,由于质量不过关,生产的雨衣一穿就破,以至于当时台湾人都认为化学品是骗人的。台塑经营惨淡,库存堆积如山,公司骑虎难下,几乎山穷水尽。

  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样一来,当初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合伙人都没有了信心,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退股。为此,王永庆几乎变卖了自己的所有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

  为了挽救苦心建立起来的企业,有人建议他去开拓海外市场,因为当时台湾岛内根本无法消耗如此众多的PVC塑胶原料,走出去是唯一的出路。但走出去的战略也面临着重重困难,最大的压力来自于规模:他的工厂月产仅仅是日本的1/50。而台湾的人口不过是日本总人口的1/10,如此巨大的数据差异背后,意味着成本价格的竞争力。经过仔细比较、研究、分析,王永庆认为,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

  为此,他逆向扩大生产,寻求国际化发展。那段时间也是他人生经历中最困难的。但只有生产的规模越大,规模成本才越低。为把产品销出去,台塑也不断寻觅地点,开设塑胶产品二次、三次加工厂。1958年,他的工厂已经达到了月产210吨的规模,但相较于国际上的企业,但规模成本还是太高。王永庆再次力排众议,继续大规模扩产。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

  凭借着眼光和苦干,他先后在美国建立了最大的塑胶厂和3个石化原料厂、11个下游加工厂,成就了“塑胶大王”的美誉。

  填海造陆,石化王国的绿色牌

  在“塑胶大王”美名的背后,王永庆的心中勾画着一个进入官方垄断的石化行业的宏图————在中国台湾、美国和中国内地三地间建立一个横跨太平洋的紧密的上、中、下游石化物流生产体系,以此打造出真正的“石化帝国”。

  他回到了台湾,实地考察选中了靠海的宜兰县,准备建厂,也就是后来的“六轻”。宜兰的地方生产总值比较低,老百姓日子不是很富裕,按理来说,王永庆的办厂计划应该顺理成章,能解决1万多人的就业。而基于媒体报道的PVC塑胶类产业是环境污染型工业,遭到了宜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

  反对最强烈的时宜兰县的副县长陈定南,他列出了三条理由,并在当地媒体上和王永庆公开辩论。王永庆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尽可能地引进一些先进设备,降低度污染度,并且主动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这种企业污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向大家展示了美国建厂的图片和数据,在同样地厂矿条件下,他承诺台湾的石化厂环保会做得更好。辩论的结果是谁也没能说服谁,但是在宜兰人们的强烈反对下,建“六轻”厂的目的没有达成。

  后来,台湾的经济逐渐趋于自由化,趋于环境的多方面考虑,他把这个厂子换到了台湾的另一个地方——当时仍是一片汪洋大海的云林麦寮。填海造陆成本高昂,这在当时也是破天荒。4年的时间里,原来的沧海桑田,变成了今日的几十座工厂、2600多公顷的工业区。通过国际先进的环保措施,王永庆用实际行动证明,石化厂年发展得很好,没有出现预想的污染问题。

查看更多:王永庆   危机   度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