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超市和卖场签的是长期协议,他们委托我们来收苹果。超市是不可能直接到农户家收苹果的,一户就收个几百斤,再分拣、运输、冷藏,还不够耽误事儿,那成本可比通过我们高多了。”
在上一个苹果收货季,果农、贸易商和终端销售市场之间的关系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改变,终端销售价格的异军突起,让市民们纠结于钱究竟让谁赚走了,却忽略了供给减少这一基本逻辑。
“其实上半年我是赚了一些钱的。”烟台一位姓张的果农在一家冷库门口对期货日报记者解释说,按照习惯,收获苹果以后一般都会把品相好的先卖掉,因为这样能卖个高价,再把品相差的存在冷库中,等后市看行情再说。
上半年市场缺苹果,价格上涨以后,很多品相不好的果子反而卖了好价钱,这对果农来说算是“超额利润”了。
公众对苹果产生“浓厚兴趣”还源于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2017年年底,苹果上了期货。金融市场带来的关注,好像为这个产业打上了“镁光灯”。
一位烟台当地的果商回忆道,2014年山东地区也因异常天气经历了一次苹果大减产,“当时价格也涨的厉害,但是谁关注呢?顶多就是看见苹果贵了去买梨,没人抱怨吃不起苹果,也没人关心我们是赚还是赔。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2018年我们就知道明年苹果要涨价了,但在没有苹果期货的2014年,少有人有这个预判”。
“为什么苹果会上期货?我觉得可能是苹果这个产业和其他水果产业相比,成熟度最高,市场基础最好。市场有需求,上了期货以后更能发挥作用吧。”
邹波说,苹果的特性是耐储存,每年9、10月份苹果下树放进冷库,可以放到下一个收获季,做到季产年销,出货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节,这也导致了苹果现货市场的仓储、物流环节发达。“相比之下,梨顶多也就储存三四个月,而且对储藏的温度要求严格,太高会坏,太低它不抗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