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刚过去6月份好行情的鼓舞,很多人都已按捺不住躁动的内心,思考怎样加大投入了吧。而我本人也由于新一批增量资金到位,令原有仓位冲低至3成不到,也将加大配置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但在此时加仓,想必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担忧,那便是会不会遭遇追高的风险。
其实对于追高我之前已有过专题论述了,并非不可为但要讲究技巧。成败的关键来自于你对后势上涨空间的判断,单就时机来讲,选择左侧加仓也就是在下跌途中加仓需要面对买入后继续下跌的风险,选在右侧也就是上升途中加仓需要面对的则是追高被套的风险,而真正能够准确选在最低位买入的概率却是微乎其微,所以风险总是存在的,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把它控制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
前面提到对后势的判断问题,指基倒还好办,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分析,即便不懂也可以借助于各类股评辅助判断,而这些直观的手段对于主动型基金却基本起不到作用,因为你根本无法确知当下这一刻经理的真实持仓情况以及将来他会在哪一刻进行调仓换股。我想普通投资者是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一只基进行长周期不间断的跟踪,并将它的走势和各类指数逐一对照,从而将自己的判断精确到毫厘之间的。那有没有更加简单粗暴的方法呢?接下来我就教你一招
抛开持仓,只看业绩。但这个业绩却是有讲究的,我们先引入一张半年业绩排位图来分析:
这是全部基金上半年业绩的总排名,刨除前3只有巨额赎回的非常规基金,我用色框圈出的为真实业绩的十强。紫色框可以看出它们近6个月都有30个点上下的盈利,在熊市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牛基了。下面重点来了,看一下绿色框近1年的收益又是何种状态呢?最多的也不过在30个点的基础上多出10个点的盈利,有的甚至还低于前值。基于此我们可以给出自己的判断:30%基本上可以确定为现阶段一只基持续盈利的极限值,高于这一标准值盈利的不确定性增加,风险也在累积,显然再投资的性价比就不高了。
当然这是从短期业绩来进行的考量,适合于主动型基金的波段操作使用,我个人简单直接的判断方法是:1.关注近1个月、近3个月、近6个月这三个业绩指标,如果是递进式逐级走高,并且最后一个指标不高于30%,则视为盈利态势较好的成熟型可投资基金。但需留意后续业绩见顶的风险。例如:
2.近1个月业绩较为突出,近3个月、近6个月指标较低,可视为具备爆发潜质的成长型可投资基金。但需留意业绩的可持续性。例如:
对于那些近6个月超过30%指标线的牛基,真的要弃之不顾吗?个人认为虽然短线买入后续盈利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仍不失为定投的好选择。理由就是定投的最佳获利模式正是先跌后涨的微笑曲线,对于完美跑完半年马拉松的基金,其管理水平自然毋庸置疑,唯一需要担忧的便是在受到追捧后所带来得规模激增的隐忧,反过来又会给经理后续调仓的灵活性造成掣肘。前期投资的股票盈利空间变窄,不调仓换血无法确保盈利持续增长,但盘子大了股票买卖的自由度相应也会下降。不过这些对于长线不必择时的定投来讲都不构成威胁,只要确保人还是那个人,暂时的调整反而可以成为收集筹码的良机,唯一需要想清楚的就是淡化当前盈利的预期,着眼于长远收益。
单以业绩涨幅作为判定是否可以买入的标准,还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我们说前期涨势过大的牛基需要短期回避, 并不意味着反之亦成立,也就是简单地推导出前期一直亏损的基才最具有配置价值的结论来,那岂不是要要鼓励大家都去买表现最差的基了?这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前面所说的一切判断的前提都是要建立在对基金初步看好的基础上,也就是对于已入法眼的基再去判断可否介入的问题,这一点必须要明确才行,不然就真成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