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卖点
正因为科创板打新炫目的赚钱效应,公募基金纷纷披露可以参加科创板投资的相关产品情况,不少基金公司的科创板打新“战绩”也备受关注。
例如,首批科创板公司发行时,约有109家基金公司(含公募资格的券商资管)参与了科创板网下打新,合计涉及产品1600只,合计获配总市值超过130亿元,其中有一家基金公司的3只公募产品获配25家上市公司股份,成就打新全中的“大满贯”。此外,还有基金公司合计动用了旗下54只基金参与首批25家科创板公司的打新,总共获配市值高达6.97亿元。
总的来看,对于科创板的打新机会,基金公司多是“倾巢出动”,不仅偏权益型的产品大展拳脚,指数、量化等基金产品也涌入科创板打新队伍。
此前,某指数ETF基金因为积极参与科创板公司报价,并且成功率较高,又因为规模较为合适,成为市场资金追捧的对象。此外,以追求绝对收益的中低风险组合、强调避险功能等为特点的量化对冲产品近期也在科创板打新上收益丰厚,避险型产品显示出“进击属性”。
一家公募机构量化与指数投资领域的基金经理感叹,公司几乎“全员出动”参与科创板打新,“对打新基金来说,那是正业;对于其它产品来说,则有追求收益增强、发挥底仓作用等一系列名头。反倒是真正的科创主题基金有力使不上,专业性体现不了,相关基金经理都有点落寞了。”
甜蜜的烦恼
公募机构全体动员,全产品线参与科创板打新,会不会也会带来基金管理上的一些新问题?答案是肯定的。
例如,8月以来,多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产品发布“暂停大额申购、定期定额投资及转换转入业务”公告,纷纷闭门谢客,究其原因,防止科创板打新收益被摊薄是重要的考量。即便是近期借助科创板打新“起死回生”的迷你基金,也面临规模管控的压力。
“虽然积极参与打新,但是获配数量、科创板发行节奏等无法控制,能控制的是对规模的调节,否则打新收益将被很快摊薄。所以现在的情况是,销售部门希望通过宣传打新业绩来营销产品,但于我而言,我更看重基金持有人的应有利益,而不能放任基金规模的骤变。”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不无烦恼地表示。
此外,因为打新有底仓要求,虽然要达到门槛并不难,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基金产品而言,底仓的管理也是一种压力。这样的压力,也在投资者端得到印证。北京一家私募机构人士就表示,因为本身没能达到规模要求,所以选择了借道公募基金进行布局。“选择的基金规模不大,基金经理的风格也与当下市场有所出入,在打新收益增厚的同时,却发现基金底仓正在损耗好不容易因获配和中签带来的收益。”
除此之外,科创板打新带来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也在影响着基金的管理和运作。科创板公司上市之际,不少基金公司公告旗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在科创板股票上市首日存在的风险,即根据相关规定,科创板新股在上市后的前5个交易日不设价格涨跌幅限制,股价存在大幅波动风险,而科创板股票上市首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基金份额参考净值(IOPV)中仅包含了科创板股票的发行价格,未包含其市场价格波动,因此科创板股票上市首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IOPV可能与其该日的基金份额净值存在较大差异。
“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套利空间,有可能对基金管理带来多方的影响,比如资金的申赎。”前述量化与指数投资基金经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