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首次提出了“收缩型中小城市”的概念。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这意味着,在城镇化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如愿发展壮大。事实上,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部分资源型城市、传统工业主导的城市,近年来在人口、经济等方面已出现了收缩现象。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龙瀛的统计数据,中国654个城市中已有180个收缩城市。
“应该说,中国城市化步入中后期,已经出现了城市发展分化的现象,一些收缩型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加谨慎。”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
城镇化的必然趋势
在国际上,收缩城市一般是指人口规模多于1万人、连续超过两年出现人口流失、且发生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城市,这一定义在2004年也被国际收缩城市研究网络(the Shrinking Ci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所使用。业内普遍认为,城市收缩也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过程,是部分城市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
对中国而言,“增长”仍是大部分城市的主要发展趋势,但城市“收缩”现象也早已经发生。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2016年中山大学举行的首届收缩城市学术研讨会上,黑龙江省伊春市就被当作中国收缩城市的典型代表。
伊春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国家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林业资源枯竭,伊春在过去多年里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伊春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8年间,伊春市总人口由126万减少至114万,8年减少12万人。
多位专家指出,伊春人口出现负增长,一方面源自经济结构调整,使得林业人口外迁,另一方面,伊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为负,其中,2018年伊春市死亡人口数量超过出生人口数量的2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3‰
林业人口的外迁以及低出生率,进一步加深了当地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直接导致当地住房购买力需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