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又给这座城市赋予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用“满城是工地,到处有项目”来形容2010年的防城港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当年第二产业占比提升至52%。
“以工兴市”却没有换来人口的快速增长。部分受访人士认为,这是规划先行的产物;也有人认为,这是城市的产业结构还没有理顺,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强的结果。
强化钢铁、能源等第二产业的主导作用之际,当地政府于2011年开始突出强调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原本的文化旅游、星级酒店建设、港口物流、房地产、边贸等服务业之外,寻求发展法律服务、金融等新兴服务业的可能性。
转方式、调结构在随后的2015年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成为第二产业的主攻方向,而不再是停留于大块头的钢厂、核电厂、电厂等。强调深化发展港口经济、海洋经济、口岸经济、旅游经济之外,防城港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和互联网经济这两大新经济业态。
截至2018年末,防城港第二产业占比则由2011年的52.6%降至49.3%,但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52.4%;不过第三产业占比也由2011年的33.4%提升至36.8%,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1年的20.1%提升至37.4%。
同时,新材料、生物健康、医药、新型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等在这两年被视为“工业之苗”和防城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比如涵盖中印医药产业园的国际医药开放试验区正在推进中。
防城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一位副局长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这座西南边陲城市的知名度提升、产业链逐步完善、配套进一步健全、宜居指数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北部湾城市南宁、北海限购限贷,防城港房市对外来人口仍有较大吸引力。
见证防城港从小渔村到如今建筑工地林立的当地人,喜欢以深圳的蜕变奇迹来自比防城港。但相比近十年间高楼的建设进展而言,防城港的人口增幅要缓慢得多。这座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力点、大西南腹地的桥头堡、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第一城、华夏边陲明珠等光环于一身的城市,要“迈入沿海开放城市第一集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