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三农社会学研究者:乡愁不应是病态的自怜自艾

[2016-02-10 10:09:39]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之牧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在社会学研究者看来,乡愁不应是一种病态的自怨自艾,不应是一种“少年爱说愁滋味,爱上层楼”的自我烦恼。

  本文为三农研究者的乡村调查笔记。作者刘成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

  不知从何时起,乡愁成为了一种文体,年关将至,我们总能在社交网络中看到各种思乡怀亲的文字,或饱含深情,或浓郁忧伤,或催断人肠,仿佛故乡留给我们的总是那样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苦。

  与大多数离土离乡在外拼搏的游子不同,作为农村社会学研究者,每年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我们就是奔走在他人的故乡,奔走在变迁中的乡土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对于乡土社会,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或许在很多游子与文人墨客的眼中,故乡总是带着浓郁的愁苦。

  而在社会学研究者看来,乡愁不应是一种病态的自怨自艾,不应是一种“少年爱说愁滋味,爱上层楼”的自我烦恼。每一天乡土社会都在上映着酸甜苦辣的故事,而只有遍尝其中的滋味,才会懂得,真正的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更为广阔的情怀。

三农社会学研究者:乡愁不应是病态的自怜自艾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入户访谈

  农村社会学研究者总是出现在别人故乡的他者,虽然并未生于斯、长于斯,但是对乡土社会的那份情怀让学者不厌其烦的出现在各处的村庄里,得益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独特的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贺雪峰老师要求我们下乡调研时要和农民吃住在一起,用二三十天的时间去和村庄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交谈,用心去体会乡土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从而尽量收获到对一个村庄更为完满的理解。

  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懂得当前的农村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农民在想些什么,只有把握住了真问题,才能在学术中有所推进。因此,虽然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奔在他人的故乡,但是对于乡土社会中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自然也了解颇多,因为总在不同的地方奔走,所以才不至于将眼光居于一隅,才能够避免被情绪带着走失去了理智,才能做到不矫揉造作的看问题。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调查中没有自己的情感,情感不同于情绪,我们怀抱着对于乡土社会浓厚的情感,与农民一起,听着他们讲述的故事,或喜或悲,但是我们总是尽量的避免让情绪主导我们的思维,因为现实太复杂了,情绪又太可怕了,很多时候欺骗我们的不是现实,而是情绪,一旦情绪影响了判断力,那么就很容易变得愤世嫉俗。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为您推荐